一篇關於電子產品的對嬰幼兒大腦產生影響的文章引起了我的興趣。
這篇文章説研究人員發現學齡前的兒童每天使用電子產品會讓孩子認知能力差、表達能力弱,並且列舉了一大堆的研究證據,還有腦部的分析圖片。發文的則鼓勵大家不要給孩子使用電子設備,多讀繪本。
咋一看,有理有據,也是“煞費苦心”的給大家普及科學育兒知識。
然而稍微深入的分析,就會發現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讓我來一層層解開這裏面的坑。
首先説這個研究,我們要明白一點,實驗研究結果不等於實踐育兒知識,就是説實驗結果他是在一個相對有條件的環境下得出一個結果,這和我們日常生活環境是截然不同的。
實驗中是兩組對比,即A不使用電子產品,B每天使用兩小時,這實驗的模式存在一個很大問題,A和B肯定不是24小時都待在實驗室裏,實際上除了B每天使用兩小時電子產品外,其他的時間還是和正常生活一樣,而根據這個實驗説電子產品會讓孩子認知和識字能力差,這樣的結果值得質疑。
那麼這裏做個簡單假設,A的父母每天教孩子識字、説話,B的父母每天把手機電腦丟給孩子,然後打麻將去了,那麼就會得出和實驗一樣的結果。
反之,A的父母每天不管孩子,也不給孩子電子產品,B的父母主動教孩子識字,並通過電子產品輔助加強,這樣會得出一個什麼結果呢?讀者可以自己聯想。
電腦手機本無罪
現代社會讓孩子不用電子產品,那不可能,除非你願意你的孩子在這個時代當一個“原始人”。那也不太可能,社會環境也會逼着使用這些產品的。
正確的使用沒有什麼壞處,可怕的就是把電子產品當成了育兒保姆,把孩子交給電子產品來換取自己的自由。
孩子學齡前的智力發育好壞,取決於家長對孩子是否採取了主動的引導教育和生活實踐體驗,電子產品再怎麼智能,再怎麼高科技AI,它還是個被動型的東西。怎麼理解主動和被動?打個比方吧:
當孩子第一對着我們叫“媽媽”的時候,我們家長會主動的教寶寶説媽媽以外的詞,這就是主動;
假設這個孩子對着一個高智商AI電腦叫了聲媽媽,這個電腦會説什麼呢?讚美,表揚什麼都有,就是不會有主動教他別的詞彙。
我寫到這裏還玩了一下SIRI,對着SIRI叫了聲媽媽,然後結果……你可以自己試試,就能明白主動教導和被動教導的區別。
學齡前孩子對於知識的學習,就是簡單的、不斷的重複、重複、再重複,好好的利用電子產品輔助孩子學習就是很不錯的方法。前提是家長要先主動引導孩子的興趣,並且要參與進來。
如果把教導的主動交給了電子產品或者讓孩子自主學習,那就會得出實驗中B組的結果。
所以我説實驗研究就是研究,不能把實驗結果直接搬過來當成育兒知識傳播,孩子的智力、認知能力的發展取決家長的教育方式,不主動教育孩子的家長是絕對養不出聰明孩子的。
另外,那篇文章最後提到了多看繪本,似乎揭示那就是一篇繪本的營銷軟文。繪本這東西有些時候吹得太過了。比如説什麼教小朋友上廁所要通過繪本教,這太折騰了吧。難道帶着孩子去廁所實地,親自示範給孩子看如何廁所,擺個桶在孩子面前,會比從繪本學上廁所的效果要差?
育兒圈裏存在着大量類似這樣斷章取義,偷龍轉鳳的信息,
如果你願意看,那我就願意寫,
希望大家在育兒的路上少交一些智商税,也請記得不要直接把一些實驗結果當成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