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6%受訪者感到家長對孩子“大包大攬”現象普遍

  64.9%受訪者指出這會導致孩子依賴性強,不能獨立處理問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園春

94.6%受訪者感到家長對孩子“大包大攬”現象普遍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的重要性,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仍有很多家長不捨得放手,小事也要親力親為。疫情防控期間,全國有不少中小學都實行居家學習。家長又要忙工作又要督促孩子學習,那些習慣對孩子“大包大攬”的家長尤其感到“頭大”。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11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4.6%的受訪者感到家長對孩子“大包大攬”的現象普遍,受訪家長的感受更明顯。64.9%的受訪者指出這會導致孩子依賴性強,不能獨立處理問題。

  受訪者中,81.7%是孩子家長。生活在一線城市的佔29.8%,二線城市的佔47.6%,三四線城市的佔19.3%,縣城或城鎮的佔2.7%,農村的佔0.4%。

  94.6%受訪者感到家長對孩子“大包大攬”現象普遍

  河北唐山的馮玉寧最近居家辦公。要監督孩子居家學習,還要“包攬”孩子生活,她感到焦頭爛額。每天,她要給孩子準備衣服鞋襪、各科書本,還要幫忙削鉛筆、收拾書桌等,這些小事佔了她不少時間。

  “我的工作量成幾倍增加。還要準備午飯,時間非常緊張。經常一邊回覆客户,一邊做飯,分身乏術。”但馮玉寧從沒讓孩子做過家務,總覺得孩子做不好,像擇菜、洗菜這些事都幫不上忙。

  三個孩子的媽媽何伊琳居住在北京市海淀區,老大在萬泉小學上五年級。她説,家裏三個娃要帶,沒時間和精力替孩子們“大包大攬”,孩子自己的事都儘量讓他們自己做。但她周圍不乏喜歡替小孩包辦大小事務的家長,“我一親戚的孩子已經十多歲了,家長每次都幫她把蘋果削好再端給她吃。如果沒有削好,她都不會自己吃蘋果”。

  談及家長對小孩過於呵護,北京昌平區某國際小學二年級教師周聰深有感觸。“有一些讓我印象深刻的例子。比如我們每層走廊盡頭都有飲水機,學生飲水是很方便的。但有一個媽媽每天都會來幾趟學校,因為她覺得飲水機太遠,孩子在學校喝不到足夠的水,她要給送過來。還有家長擔心教室在五樓,孩子上樓太累,影響呼吸系統發育。也有走讀生家長時不時給老師發微信詢問孩子在校情況,讓老師每天往班級羣裏發孩子照片,看一眼才放心”。

  “我身邊一名已經10歲的小朋友,早上還要大人叫起牀。他自己定了鬧鐘也起不來,起來後還得大人幫着洗漱。”重慶市巴南區的初中一年級學生家長劉佳盈説,“我觀察,全職在家帶小孩的家長更傾向包辦,基本上什麼事情都幫孩子做了”。

  周聰則指出,因為工作繁忙而對孩子放手的家長中,有不少是因為沒有時間管孩子,不得已而為之,並非是真的放心,有意識去培養獨立能力。

  調查顯示,94.6%的受訪者感到家長對孩子“大包大攬”的現象普遍,其中28.3%認為非常普遍。交互分析發現,二線城市受訪者感受更明顯,比例高達96.1%。受訪家長對此現象的感受也更強烈(96.7%),明顯高於其他受訪者(85.6%)。

  父母習慣包辦 65.1%受訪者認為主因是擔心孩子做不好

  “我總覺得孩子還小,好多事大人給做了是理所應當的。而且孩子通常都做不好、做得慢,有教她的功夫我自己都做完了。也擔心安全問題。比如學校留手工作業,要用到剪刀。我擔心剪刀鋒利傷到她,經常會幫忙做。”周玉寧感慨,孩子現在動手能力不強,獨立意識弱。

  何伊琳説,周圍同學與家長的相處方式,也是影響孩子行為習慣養成與意識建立的重要方面。“我家老大就是,有時不是她自己不願意動手去做,而是看到很多家長都在幫孩子做,她就覺得這是家長們的事。我倆在這個話題上溝通了好多次”。

  周聰覺得,一部分家長對孩子無微不至,可能是自己小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就想把自己曾經缺失的愛都彌補給孩子。

  對孩子不敢放手,啥都想親力親為,是家長中非常普遍的現象。對此,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孫宏豔分析,這與中國傳統的家庭文化有關係。“一代哺育一代,一代恩澤一代。在我們傳統的家庭文化裏,家長寧可放棄自己,也要為孩子多做一些事”。其次,中國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總想着多為孩子打理生活上的事,能夠騰出更多時間去學習,也就出現了很多包辦代替的現象。第三點,不想放手是覺得太麻煩。“比如孩子太小,做家務做不好,洗碗把碗打碎或者洗不乾淨。家長覺得,與其這樣還不如自己做。這就沒留給孩子獨立的機會”。

  為何一些家長總想着替孩子“大包大攬”?調查顯示,65.1%的受訪者認為是總擔心孩子會做不好,58.2%的受訪者表示總覺得孩子還小,56.1%的受訪者指出家長意識裏認為這是做父母理所應當的,43.2%的受訪者直言是溺愛孩子,20.4%的受訪者認為是家長自己從小就這樣,習慣了。

  64.9%受訪者指出父母包辦會導致孩子依賴性強,不能獨立處理問題

  何伊琳指出,家長什麼事都替孩子做了,孩子懂事會晚,不會獨立。“天天接送我家老大上下學,聽家長們閒聊,有的小孩在學校裏做值日,不會掃地,連笤帚都不會拿,甚至還要家長過去幫忙做衞生”。

  周聰説,家長對孩子照顧得事無鉅細,非常影響孩子獨立意識的培養。她指出,孩子獨立能力與社交能力的培養緊密相關。“如果孩子比較獨立,在學習和交朋友過程中,都會更加自信。尤其在孩子小時候,如果社交能力發展受限,對性格等多方面都有影響。還會讓孩子很難適應集體生活,難以融入”。

  家長對孩子干預過多,會造成哪些影響?64.9%的受訪者指出會導致孩子依賴性強,不能獨立處理問題,62.9%的受訪者擔心孩子會習慣別人的付出,不懂得體諒別人,61.8%的受訪者認為孩子嬌生慣養,不能吃苦。其他還有:缺乏責任感(35.3%)、沒有自信(34.8%)、遇事容易糾結猶豫(21.7%)。

  孫宏豔表示,孩子出生起,就是一個獨立的人。從小就要開始認識到“我是誰”,在青春期階段,更要逐漸地尋找自我。從生理學上講,這叫“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要知道“我是誰”,認可“我是誰”。“這是青春期的一個‘任務’。如果孩子沒有獨立性,就很難了解自己是誰、能做什麼事。自我同一性構建得不好,學習生活中就會表現出找不到目標,比較懦弱,沒有主見。長大後參加工作,更多是服從型的,容易沒有探索和嘗試的勇氣”。

  孫宏豔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種教育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是“三足鼎立”般的存在。但在培養孩子獨立性上,家庭教育有着更大優勢和發揮空間。“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場所,比如穿衣服、做家務,都是生活的場景和細節。往往孩子的不獨立就是發生在家庭裏”。她提醒,家長要敢於放手,給孩子一個更加貼近生活的、獨立的機會。

  (李丹妮對此文亦有貢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49 字。

轉載請註明: 94.6%受訪者感到家長對孩子“大包大攬”現象普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