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對孩子的以下行為,明明是冷暴力,很多人卻把它吹捧為父愛
文|文兒
在我們的文學或者藝術作品裏,最常用來形容父愛的詞語就是:“父愛如山,沉默寡言”。於是在國人大部人的認知裏,父親經常板着臉,對孩子不苟言笑,不溝通,不表達,不好好説話等等這樣的形象很正常。甚至很多人還美化這樣的形象,説父親都是愛孩子的,只是不善於表達罷了。
以前也會覺得這樣的父親很正常。但隨着自己長大,為人父母才發現,這樣的爸爸其實是以愛為名,對孩子實施冷暴力甚至是精神PUA,可惜很多家長不自知。
“我一輩子沒見過爸爸的笑臉,也從來沒有和我們開個玩笑,也很少和我説話,感覺就像陌生人一樣,我從來沒有感受到爸爸的愛,總是對他很害怕!”
年過30歲的王偉説起自己50多歲的爸爸,就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最後用“陌生人”概括兩人的關係。説小時候自己每次見到爸爸都很害怕,甚至不敢單獨和爸爸相處,儘管媽媽總是説,爸爸心裏是很愛我的。可是我對他就是害怕,不敢接近。如果爸爸不在家,我會覺得更輕鬆自在,對家的情感寄託全在媽媽身上。
而自己成為爸爸後,更明白了自己爸爸表達的方式對孩子傷害有多大,那真的是一種精神的PUA,嚴重影響着親子關係。
王偉的感受是很多老一輩爸爸帶給孩子的真實感受。一方面是囿於當時的時代和環境,很多爸爸自身文化水平有限,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又不擅長溝通,導致與孩子之間交流太少。另一方面,男人的大男子主義,覺得作為爸爸就是家裏的權威,正常表達愛的情緒是懦弱無能乃至卑賤的,有損威嚴,所以總是表現出一副唯我獨尊,色厲內荏的樣子,無法控制自己情緒,不在意對方想法,永遠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行動,對孩子實施精神控制。還總是説愛孩子,是為孩子好,其實最愛的是他們自己。
這樣的爸爸就是在對孩子實施精神暴力,不可否認很多這樣的爸爸也是愛孩子的,只是不善於表達。但這樣的方式和教育真的是一種病態,或者心理缺陷。
親子之間除了天生的血緣紐帶外,後天的親密感和依賴感都是需要後天相處培養養的。培養過程是需要行動,細節的。這樣的爸爸從來不不溝通,不表達,高高在上擺着一張冷臉面對孩子,偶爾給孩子一顆蜜棗就覺得自己已經表達了愛。
但是在孩子看來,孩子平時根本感受不到爸爸的愛。爸爸偶爾給的蜜棗只會讓他很惶恐。親子之間的愛也是靠後天培養出來的。
不管父母性格如何,如何表達愛,關鍵是孩子有沒有感受到愛。如果一個人感受不到被愛着,那至少説明對方愛的方式是錯誤的。即使是親人之間,也是需要相互表達愛的,不能僅僅因為血緣關係就覺得天生感情就好。
【話題討論:你認同父愛這個觀點嗎?】
高級育嬰師,心理諮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歡迎關注【小屁孩兒】,你想了解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兒童發展,時尚教育,都可以在這裏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