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媽媽:孩子要成功家教不能松,這項工作很重要,必須抓手中
年初因為疫情親子矛盾、家校矛盾都暴露了出來,也暴露了許多家庭在子女教育上存在的問題,還有國家的強大,疫情得到很好的控制,學校迅速開學,神獸回籠,才使矛盾得到了緩和,家長們也可以鬆口氣了,許多家長都認為孩子回到了自己就可以放鬆了,就不需要在擔負教育的責任了。
前幾天我所在的家長羣,發生一點小小的風波,一位家長因對老師在家長羣中要求家長管一下孩子的行為,督促孩子認真完成作業,並把孩子的在家情況回饋給老師的要求不滿憤然退羣了。這個家長認為老師把責任推給家長,沒有盡責任。
其實這個老師應該説是很盡責任的,能主動要求家長做這些,並把情況反饋給她,真的是一位好老師。要説老師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那也就是不該在羣中説,而應該私聊,這個家長因為這些而退羣真的是錯了。
斯坦福大學教育學博士,被稱作傳奇媽媽的張哲女士説:“教育的全部責任在於家長,人格形成這麼重要的工作,不能扔給學校就不管了,必須抓在手中。”
她有多厲害?她把自己的三個子女都送進了北大,她對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
作家德萊塞説:“ 和睦的家庭空氣是世上的一種花朵,沒有東西比它更温柔,沒有東西比它更優美,沒有東西比它更適宜於把一家人的天性培養得堅強、正直。”
前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得更中肯,更直接:“在人的一生中,家庭教育所佔的比重是百分之七十五。”
養兒女和種莊稼有相通之處,那就是一分汗水一分收穫,種莊稼要施肥,除草,養育兒女,要不斷地給孩子添加物質的、精神的營養,要不斷地糾正孩子在成長道路所犯的各種錯誤。
親友非常羨慕張哲女士,問她有什麼育兒經,希望張哲女士傳授給大家,説到教育子女,張哲女士還真的話説:“孩子的教育家長的任務不僅僅只是盯個作業,管個學習,更重的是人格的養成,培養習慣更要趁早。”樹小易直,樹大難扳。
一、父母給孩子的愛應該是無私、無畏和無限的
愛是教育的前提和源泉,只有當孩子感知到父母的愛是無私、無畏而又無限的時候,只有愛和被愛才會產生信任,也才有接受教育的可能,為了讓孩子感受到最直接,最具體的愛,父母應該有一定的表達方式,比如見到孩子都緊緊地擁抱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自己幸福的源泉,同時自己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讓愛在家長與子女間流淌。
教育孩子不能搞一言堂,更不當着孩子爭執,古語講:堂前教子,枕邊教妻(夫)。父母要分工協作,協商溝通。一個人精力,時間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參與孩子成長的全過程,需要另一半的參與,讓孩子感到父母都在關注他,孩子對家的理解才會全面,而那種喪偶式育兒最要不得的,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孩子小學階段,是人生最重要的成長,孩子的各種意識正在形成,但不能完全把控自己,對好多事都是似懂非懂,所以這個時候如果把教育的責任全部甩給學校,最終吃虧的只有孩子。
小學期間最重要是的養成教育,學習成績都在其次。在這期間能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能學會理使用時間,能獨立思考,獨立生活,有堅強的性格,豁達的心胸,而這些要完成都必須有家長的全程參與。
父母有效只有12年,在12歲前孩子們都比較崇敬父母,聽父母的話,12歲以後就很難説了,因此家長們必須在12歲,多使一把勁,為孩子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為孩子贏得一個美好的未來。
每個孩子天生都愛學習。孩子不愛學習,是因為他沒有品嚐到學習的甜頭,不知道學了這個東西有啥子用。或者學習上遇到了坎了,越學越困難,慢慢就不喜歡學習了。
所以學習目的教育是很重要的,一定要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要學,學了這個東西有什麼用?孩子明白了為什麼要學,為誰學,那事情就好辦多了。不想學的東西,再簡單他也學不會,要想學的東西,再難也能會。
什麼是教育,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在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家長有責任讓孩子相信自我,並拓展自己的潛力。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自我肯定,多鼓勵孩子、欣賞孩子、關注孩子,不和別人比較,讓孩子悦納自己,接受他人。形成堅毅的性格,才能事所成。
許多孩子變壞是從青春期開始的,但是根卻在兒童時期,心理學家埃裏克森認為,6-12歲童年期,是勤奮對自卑的衝突。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成功地得到解決,就會形成能力的美德;如果危機不能成功地解決,就會形成無能。
所以在12歲前,家長要盡全力,扶孩子一把,家長一定要抓住這個階段,幫助孩子確立三觀。如果這個階段沒有做好,家長面臨的就是,孩子無休止的叛逆,自己的情緒處於人生最低谷。
最後祝所家長都能育兒成龍,育女成鳳,歡迎批評,歡迎關注,歡迎收藏,如有不同意,請在評論區留言,尖子生願與家長和孩子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