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著名政治人物陳宏謀曾説過:“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的確,孩子是父母辛苦孕育出來的新生命,被視為掌上明珠,心肝寶貝,家長們不允許孩子受到一點點欺負。
可是既然身在這個社會,我們就必須處在與他人的人際交往之中,而這過程中必然會發生一些矛盾衝突。聰明的家長能夠很好的處理,並且還能正確引導孩子成長。
而愚蠢的家長不僅不能解決矛盾,還會將事態擴大,影響孩子成長。那麼如何才能做一名聰明的家長呢?
曾經看到一條報道,父母倆帶着女兒去公園放風箏,女兒玩着玩着風箏被一個小男孩搶走,父親看到女兒被欺負了立馬跑過來搶回了風箏,還推了小男孩一下。
這被一旁的小男孩父親看到了,於是兩人先是爭論,隨之升級到肢體衝突,最後雙雙掛彩,各自去醫院處理了。原本一件小事最後雙方都進了醫院,實在不值當。
第一、“動手”之前先動口
丫丫和瑩瑩坐在地板上各自玩各自的。丫丫在玩積木,她把積木堆成各種形狀,玩的可開心了。一旁的瑩瑩一邊笑着一邊認真的看着丫丫堆積木,突然她伸手將積木推到。
看着自己的成就就這麼被毀了,丫丫一下子哭了起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實瑩瑩並不是真的想把丫丫的積木推到。之所以會這麼做那是因為她想表達一種想法,那就是她也想參與進來,和丫丫一起堆積木。但是她不懂得如何開口去表達,所以就用更為直接的行為,就是推到積木。
從故事中我們明白,即使孩子做出了一些破壞性的行為,那也並不代表他們真的壞,有時候他們只是為了表達一起玩的意願,但不知道該怎麼表達,於是就用了肢體動作代替了語言表達。
家長為了避免這種情形,要讓孩子懂得動手之前必須先動口。教會孩子善於溝通,徵求意見,得到允許後再加入遊戲。
家長正確的做法:
日本兒童早期教育的鼻祖木村久一曾説過:“家長要善於觀察孩子,從孩子的一舉一動和隻言片語中去發現孩子的求知慾”。
作為家長要時刻關注孩子的言行舉止,當發現瑩瑩聚精會神的看着丫丫堆積木,還不時的笑着,這時家長就應該詢問瑩瑩,問她是不是也想一起堆積木。
如果是,就引導瑩瑩主動去徵求丫丫意見,“我可以和你一起堆積木嗎”。在得到肯定答覆之後,才能一起堆積木。家長可以做個分工,讓兩個孩子學會協作,這樣他們玩的才會更加友好。
第二、學會自己維護利益
這兩天我一個同事給我抱怨他的小侄兒。她説暑假小侄兒來她家玩了幾天,和自己女兒在一起整天鬧個不停,“我女兒經常被惹哭,我頭都大了”。
我問她怎麼了,她説小侄兒喜歡搶女兒的玩具,女兒玩的開心時突然玩具就被搶走,然後就站在那一個勁的哭。
通過同事的描述我們發現,在玩具被搶走之後,她女兒只是一個勁的哭,並不知道應該去和侄兒説出自己的想法,表明自己也要玩玩具,再把玩具拿回來。
因此家長要引導孩子懂得自己去維護利益,不要認為只是孩子間的玩鬧而不去幹涉,這樣會讓孩子一直軟弱,遇事退縮,不利於孩子以後成長。
家長應該這麼做:
在發現女兒哭後,家長首先要詢問原因,瞭解前因後果後,要讓女兒自己去找侄兒,並且表達自己的想法,告訴侄兒:“這個玩具是我的,你必須經過我同意後才能拿走,不能直接搶”。
記住要讓女兒自己去找侄兒,而不是你把侄兒喊過來。家長不要干涉他們的交涉過程。
家長在引導孩子時,一定要讓孩子知道,這是我的玩具,我有支配權力,我必須維護個人的利益,而不是任由別人搶玩具。這樣教育孩子,孩子今後才知道維護自己的利益,並且不去侵犯別人的利益。
第三、大家一起輪流玩
皓皓和他的幾個小夥伴一起玩變形金剛,皓皓玩的可開心了,就在這時,小夥伴突然搶走了變形金剛,不肯拿出來一起玩,於是幾個小夥伴都在爭搶變形金剛,都哭了起來。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有的孩子遇到好玩的玩具時就想據為己有,自己一個人玩,而不懂得一人玩一會。家長要教孩子懂得輪流玩,學會分享。
家長應該這麼做
當一羣小朋友在玩一個玩具時,家長要讓孩子輪流玩,不能一個人獨享。讓孩子知道玩具是大家一起玩的,不可以自己一個人玩不帶其他人玩。這樣的話大家都能玩到。讓孩子們自己協商,定下一個規則,每人玩多久,到時間就換一個人玩。家長可以在一旁監督每個孩子,要注意遵守規則。
第四、打人是不對的
佳佳在玩皮卡丘,一邊玩嘴裏還一邊嘰裏咕嚕的,可開心了。突然麗麗過來搶走了皮卡丘,佳佳跑過去一把推倒麗麗,然後搶回了皮卡丘,麗麗則在一旁大哭。
我們發現,佳佳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打人。如果每次通過打人都能解決問題,那麼今後遇到問題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暴力。所以家長一定要讓孩子知道,打人是不對的。
在佳佳打了麗麗之後,家長就要明確表達自己的態度,嚴厲的告訴佳佳不可以打人,但自己也不要搶過皮卡丘給麗麗,這樣會讓佳佳認為,家長也在用暴力解決問題,反而起不到教育作用。
如今學校霸凌的事件頻出,被欺負的孩子總是選擇忍讓,這在一定程度上和家長的教育有關。做為家長,我們要教會孩子如何採取正確的手段維護自己的利益。
不能讓孩子一味忍讓,否則孩子只會變得懦弱、膽小,不利於健康人格的塑造,更不利於今後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