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家的女兒上了大學回來後整個人都胖了一圈。鄰居和女兒聊天的時候好奇地問道“學校裏的伙食這麼好嗎?你都吃胖了。”女兒當時正在玩手機,頭都沒抬地説“食堂裏的飯菜太難吃了!”鄰居聽後覺得很好笑“難吃,你還吃得這麼胖?”女兒回答説“小時候你不讓我吃零食,現在我上大學了,你也管不到我了,我就拿零食當飯吃。”“零食真的是太好吃了!”
鄰居聽到女兒這麼説一下子有些難以接受。原來,鄰居對孩子的飲食方面很上心,她認為孩子吃零食就不吃飯了,再説零食也不健康,所以在家裏根本看不到零食的影子。即便是小時候的女兒提出過很多次想要吃零食,但是最後都被鄰居拒絕了。
沒成想,小時候沒吃的零食,等到還長大後一股腦地全補回來了,鄰居心裏一時五味雜陳。
一、小時候不準孩子吃零食,會造成哪些後果?
在知乎上看到過這樣一個話題。一位網友提問稱“零食對孩子身體沒好處,可是孩子總想吃,我該怎麼抑制孩子的零食需求?”
其中有一個答案受到了很多網友的點贊。“如果小時候想吃零食的訴求一直被壓制,也許孩子的童年裏會少很多的快樂。孩子沒有和同伴分享零食的經歷,孩子沒有願望被滿足時的欣喜,這樣的童年也着實有些遺憾。零食不一定就那麼可怕,家長也不必視之如毒藥砒霜。”
1.激發孩子成年後的補償心理
當孩子小時候零食的慾望被壓制後,零食就成了孩子避無可避的夢魘,零食的美味在孩子心理被放大化。等到孩子長大後,出於對小時候的遺憾的補償,成年後的孩子會更加變本加厲地貪圖零食。當然,這已然不是健不健康的問題,而是心理的遺憾能不能被彌補的問題。
2.影響親子間的情感關係
當父母對孩子的零食訴求強勢地拒絕時,孩子的內心是非常無助而絕望的。孩子不明白自己的“小要求”為什麼得到不滿足,為什麼父母那麼堅持地不顧及自己的想法。孩子與父母間的關係變得緊張而對立起來。雖然父母的初心是為了孩子好,但是這卻讓孩子當成了想要突破的樊籠,親子關係變得敏感而疏離。
3.影響孩子的社交發展
孩子們的社交是從一起玩玩具,一起分享零食開始的。當孩子拒絕對方的零食時,這顯然會影響到一段友情的建立。當孩子只能吃同伴的零食,卻不能分享給同伴時,孩子的處境也會更加尷尬。雖然只是一件有關零食的小事,但是卻居然對社交發展起到負面影響。
對於零食這件事,父母不要過於強勢地阻止。小時候不允許吃零食的孩子,長大後不一定就會更自律更優秀,家長千萬不要盲目自信。如果家長總是忽視孩子需求,孩子的性格就會變得壓抑、自卑。最後的現實,反而會讓你失望。
作為家長,靈活變通地讓孩子適當得到滿足,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才更為有利。
二、當孩子想吃零食,家長應該怎麼正確應對?
在《爸爸去哪兒》節目中,小朋友們是不可以吃零食的,於是小小春在參加完節目後,再吃到零食時,簡直開心得手舞足蹈。而這樣的場景也被應採兒拍下來發布到了微博上。顯然應採兒對於孩子吃零食的行為並不介意,並且她還配文稱,這都是爸爸媽媽努力努力工作換來的。
1.適當的給予滿足
比如説孩子想吃酸奶時,父母沒必要過多地阻止,因為酸奶中也有一定的營養。父母在孩子的零食問題上,不要因為不夠營養就一刀切,有些零食其實也是有一定的好處的。孩子吃一點也並無不可。
2.控制好零食的數量
過多的零食容易讓孩子貪嘴,也容易造成浪費的情況出現。所以父母在孩子的零食問題上可以對數量進行把控。適量的零食並不會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大影響,也不會影響到孩子的一日三餐。
3.教會孩子分辨哪些零食不能吃
有些零食雖然味道好,但是確實不適宜多吃,所以父母可以對孩子進行一些解釋,教會孩子分辨哪些零食其實是不能吃的。讓孩子分辨出零食中的“壞零食”,孩子自然也就會對其失去興趣。
也就是説,孩子適當地吃點零食並沒有任何問題,只要不過度就不會造成父母們想象中的“壞處”。適當地滿足孩子的零食慾望,會讓孩子更快樂,也會讓孩子正確地看待零食。大家對於孩子吃零食是怎麼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