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長大沒本事的孩子,吃飯時會有這3種表現,要及時糾正

孩子出生就像是一張白紙,你平時的教育方法,可以決定孩子未來的教養!

從孩子開始自己吃輔食開始,父母除了要注意營養的攝入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基本的餐桌文化,你可千萬不要認為孩子年紀小,覺得這種教育是沒有用的,其實,在餐桌上是最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品質和教養的地方。

李玫瑾:長大沒本事的孩子,吃飯時會有這3種表現,要及時糾正
中國人從古至今對於食物都是很尊敬的,我們從老人拜“灶君”上就能看出來,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説:“善於觀察的人,只用一頓飯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李玫瑾是我國公安大學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出色的育兒專家,她在教育孩子上面有獨特的見解,並能準確的抓住根源所在,面對孩子餐桌禮儀的問題,李玫瑾坦言:長大沒本事的孩子,吃飯時會有這3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李玫瑾:長大沒本事的孩子,吃飯時會有這3種表現,要及時糾正
長大沒本事的孩子,吃飯時會有這3種表現

1、告訴孩子吃飯的時候不要大聲講話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食不言,寢不語”,意思是説在吃飯的時候不能亂説話,保持安靜,雖然,現在我們沒有古代人那麼講究了,但基本的餐桌禮儀還是要遵守的。

古代人之所以會這麼説,是因為在吃飯的時候要保持心平氣和,只有你的心平靜下來,才可以更好的去品嚐美食,而且這對我們的腸胃消化是有很大好處的,所以,為了孩子的身體健康,家長一定要教育孩子,在吃飯時不要大吵大鬧,該吃飯時就認真吃飯。

李玫瑾:長大沒本事的孩子,吃飯時會有這3種表現,要及時糾正
2、進餐人員未到齊,不要私自動筷子

等到孩子長大一點懂事了之後,家長要教育孩子,即使飯菜都上齊了,也要等到人員上齊之後才能動筷,尤其是參加別人的喜事或者晚宴,一個桌子上有很多人的,孩子一定要懂得規矩,要等到所有人動筷子或者長輩動筷,你才能吃飯。

李玫瑾:長大沒本事的孩子,吃飯時會有這3種表現,要及時糾正
現在由於每家都是一個孩子,再加上經濟條件好了,可能很多父母都不會進行這方面的教育,總覺得孩子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完全不要顧及被人的感受,但小時候看似沒事,長期下去,對孩子的發展是有很大影響的,可能會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性格變得自私自利,未來走向社會嚴重影響人際關係的發展。

李玫瑾:長大沒本事的孩子,吃飯時會有這3種表現,要及時糾正
3、孩子經常吃“獨食”

在日常生活中,總有家長擔心孩子沒有吃好,經常寵溺着孩子,尤其是在飯桌上看到孩子吃“獨食”的習慣也不管,長時間下去孩子會不懂分享,出門在外看到自己喜歡的就獨自霸佔,不讓別人碰一下,即使是自己的爸爸媽媽也不行,這樣的孩子未來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自私”的習慣總會惹人嫌棄,最後碌碌無為。

李玫瑾:長大沒本事的孩子,吃飯時會有這3種表現,要及時糾正
如何糾正孩子的壞習慣,養出一個聽話、有教養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將孩子的成長分為不同的階段,而3-6歲正是性格養成的黃金時期,老人們常説:“3歲看老,”所以,從孩子三歲時,家長就要注意培養孩子社會關鍵能力了。

每個孩子最終都要生活在集體中,小到幼兒園、學校,大到職場和生活,他們是不可能一個人生存的,所以,教會孩子社會能力是每個家長都要做到的,它可以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適應社會和集體的生活。

李玫瑾:長大沒本事的孩子,吃飯時會有這3種表現,要及時糾正
社會關鍵能力是心理學上的專業詞彙,在《0-12歲兒童社會性發展》是這樣定義的:社會能力主要是指兒童為了實現目標,並能與人溝通具備的技能和知識。

社會技能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人際交往技能、自我管理技能、性格培養、自我認識等等,換句話説,這就等於父母傳授的人生經驗,如果孩子能掌握,孩子未來會少走很多彎路。

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會使他們終生受益,相反,壞習慣足以毀掉一個孩子,所以,當家長們發現孩子有以上三種行為時,要及時的糾正,等長大再改就晚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66 字。

轉載請註明: 李玫瑾:長大沒本事的孩子,吃飯時會有這3種表現,要及時糾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