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衞生組織曾經呼籲,家長最好不要給孩子吃太多甜食。
執筆:邵菲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對於孩子而言,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除了玩具之外,最難以抵抗的就是各式各樣的小零食了,不過,父母在給孩子挑選的時候要多加辨別,少給孩子吃含糖量高的零食,以防掉進“甜蜜”陷阱。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糖其實是一種碳水化合物,是人體三大營養素之一,能持續為人體提供約60%-70%的熱量,此外還是構成組織和保護肝臟功能的重要物質,對維持機體正常生長髮育極為重要。
不過,糖分雖好,也不可貪多,特別是身體尚處在發育期的兒童,對此,世界衞生組織曾經呼籲,家長最好不要給孩子吃太多的甜食,主要原因在於以下幾點:
1、易患齲齒
如果孩子攝入糖分之後,沒有及時做好口腔清潔工作,那些殘留的糖分經口腔細菌分解發酵之後,會產生一種酸性物質,並慢慢侵蝕牙齒,進而誘發齲齒。
2、引發營養不良或肥胖
兒童日常糖分過量攝入,會抑制腸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從而造成脂肪堆積,引發肥胖等健康問題。
此外,糖分攝入過多,易增加飽腹感,導致孩子食慾不佳,影響其它食物的攝入,進而導致多種營養素缺乏,引發營養不良。
3、影響長身高
無論孩子出現營養不良還是肥胖情況,都屬於異常不健康的狀態,可能會影響其正常的身高發育。
其中,營養不良(鈣、維生素等營養素缺乏)會嚴重製約兒童正常生長髮育,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個子矮小。
除此之外,若攝入含糖量超標的食物,有一個隱患往往會等在青春期前現身:
即性早熟,孩子骨骺線提前閉合,不僅會致使孩子生長週期被壓縮,還容易導致其心理發育跟不上身體的發育,而變得敏感自卑。
4、注意力不集中
諸如單糖、雙糖等物質被人體分解吸收的速率較快,導致血糖隨之快速上升或下降發生波動變化,從而引發胰島素和腎上腺素的分泌也隨之波動,繼而導致孩子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
目前,絕大多數零食外包裝都不會標註含糖量,但是我們可以從成分表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來窺探其含糖情況,因為碳水在被攝入之後就會被轉化為多糖、單糖等被人體吸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碳水含量也反映着含糖量。
第六名:薯片(碳水含量57%)
是由土豆切片,經高温油炸加工製作而成,屬於高澱粉高油脂的食物,雖然吃起來不甜,但是卻是天然的隱形糖食物,每100克就含有57克的碳水化合物,父母需謹慎給孩子吃。
第五名:巧克力豆(碳水含量69%)
因絢麗的色彩和香甜的口感受到不少兒童歡迎,但除了極個別主打低糖的產品之外,市場上絕大多數這類產品都熱量極高,父母最好少給孩子吃。
第四名:蜜餞(碳水含量71%)
以新鮮蔬果為原料,再由糖浸泡加工而成,無論是蔬果本身的含糖量,還是後天添加,糖分含量都極高,父母最好不要讓孩子長期食用。
第三名:餅乾(碳水含量73%)
這類食物在製作的過程中,為了提升口味和保持酥脆的口感,都會添加不同程度的糖分,而那些有餡餅乾諸如夾心餅乾、威化餅乾等,含糖量比普通發酵餅乾更高。
數據顯示,大多數餅乾的含糖量高達20%。
第二名:果脯(碳水含量81%)
新鮮水果本身就含有大量的糖分,而在製作成果乾的過程中水分大量流失,即使不往裏面添加任何糖分,其自身糖分含量也非常高,父母需少給孩子吃。
第一名:糖果(碳水含量97%)
主要是以糖為原材料,輔以奶糖、酥糖等製作而成的,位居零食含糖量榜首,是名副其實的“糖分炸彈”。
對此,專家建議,兒童每日糖果攝入不宜超過5個,即30克左右。
兒童營養學專家陳志峯介紹,零食是指除正餐以外,用於補充營養、休閒放鬆、愉悦心情的食物,而兒童零食,是指適合3-12歲兒童使用的零食,區別於普通零食。
這份《兒童零食通用要求》主要提出了以下幾點要求:
1、營養健康性要求
不能含有反式脂肪酸:例如人造奶油等“重災區”,以後將有所緩解。
不能使用經輻照處理的原料:其實是一種滅菌工藝,但會對蛋白質等營養素產生影響,像方便麪的蔬菜包就是這樣處理的。
少鹽少糖少油:規定了蔗糖、脂肪等物質的添加限值。
2、食品安全性要求
不允許使用防腐劑、人工色素、甜味劑:僅允許添加GB 2760嬰幼兒輔助食品中允許的添加劑種類及使用量。
強制標出過敏原:對於過敏原信息,需做出標記及安全性提示。
此外,還需要確保包裝安全,零食不能蹦到兒童的小牙。
據悉,這項標準將在今年6月15日實施,將填補我國兒童零食標準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