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秋是家裏的老大,媽媽就經常跟她説:“你是老大,得讓着弟弟。”
因此,從小阿秋就乖巧懂事,不管什麼東西都會讓着弟弟,直到戀愛結婚,有了自己的家。只要弟弟有事,阿秋都會隨叫隨到,
幾乎就是弟弟的後盾。
她是這樣想的,父母年紀越來越大,自己就要盡到照顧弟弟的責任,阿秋媽媽也經常這樣告訴她:好好照顧弟弟,等他成家就省心了。
再後來,阿秋有了自己的孩子,她盡心盡力地照顧,孩子簡直就是個“天使寶寶”,聽話可愛。
後來阿秋又生了二胎,這下家裏就熱鬧了,小妹妹每天都黏在阿秋身上。有幾次大兒子和妹妹在一起,小妹妹揮手打了哥哥一下,哥哥還手後,哇的一聲就哭了。
阿秋看見後激動地拉起兒子,
就照着屁股打了一下
:“這是妹妹,你幹嘛呢?你再碰她試試?你得讓着她。”
兒子委屈不已,跑回房間反鎖上了門,連阿秋自己都不敢相信,平日裏自己性格這麼好,怎麼會變成這樣。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後來阿秋的弟弟打電話借錢,她把孩子的奶粉錢挪出了一部分借給弟弟,丈夫跟她仔細覆盤,她才恍然大悟。
原來,一切都源於她對弟弟的疼愛和忍讓,雖然弟弟沒做什麼過分的事,但從小家長的教唆和自己的順從,已經成了習慣,這才導致
自己認為“大的讓小的”是理所應當
,最近她也開始反思這件事。
01“大的必須讓小的”,其實是種強盜邏輯
在傳統觀念裏,大多認為大的要讓着小的,這是責任感。但細思之下才會發現,“禮讓”可不應該由年齡説了算,
有理的人才是正確的一方。
1)大寶的心理成長受忽略
對大寶來説,他才是最開始得到萬般寵愛的孩子,是全家人的焦點,這會使其存在一種優越感。
可如果二寶出生,家長就要分出許多精力去照料二寶,大寶必須有“自動成長”的技能,
主動學會退出
,獨立面對各種問題。
這種情況下,家長也會覺得大寶已經長大,不需要撒嬌關注,自己也能化解問題,不知不覺間就忽略了大寶。
有的大寶就會覺得,是二寶分走了父母的愛和關注,自己的成長都是被迫的,
從而產生強烈的“嫉妒心”
,驅使他對二寶做出暴力的行為,矛盾頻發。
有的大寶就很懂事,聽家長的話處處忍讓二寶,結果就演變成了無條件忍讓,
哪怕違背自己的原則。
因為他知道讓着弟弟妹妹父母開心,久而久之有了討好型人格,過於敏感,潛意識裏面對不公平的事容易情緒失控,但在自己的家庭中仍然會延續這種想法。
可以説,這種“強盜邏輯”在二胎家庭的危害,是會代代相傳的。
2)被偏愛的二寶有恃無恐
常被忍讓的二寶膽子更大,做事更冒失,只要是想要的就會用哭鬧或爭搶的方式得到,因為知道哥哥會忍讓,他們不用商量,顯得格外霸氣。
在家長面前,即便是自己犯的錯也會沾沾自喜,因為知道哥哥姐姐才會是被訓斥的那一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
霸氣強勢、投機取巧
的性格。
可以後去了幼兒園或者上了學,又有誰願意忍讓他呢?只會吃虧,或因為魯莽惹禍。
這個世界的規律是人人平等,事事有秩序,但家長經常講求不公平的忍讓,只會打亂孩子的認知規律,對兩個孩子都不公平。
就像《大宅門》裏的白大爺和白三爺,呈現出的就是這樣一番無原則“大讓小”現象,
最後大的委屈一生,小的混賬一生。
02家長如何讓孩子理解真正的謙讓?
1、擺正位置,明確原則
如果兩個孩子發生了爭端,家長要做的就是講愛不講“理”,對事不對人。
家裏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權利,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這方面他們是公平的,並非年紀小就能胡作非為。
兩個孩子玩耍前就要講好規則
,告訴他們:要一起合作完成,或者自己玩自己的,互不干涉。
這個過程中若突發矛盾,家長也要能冷靜,判斷是非經過。
看看玩具是誰先拿的,第一個拿玩具的人是不是願意把玩具讓出去,自己沒玩夠就可以不讓給對方。至於沒有搶到的一方,也要給予安撫,讓他學會等待,或者轉移注意力。
明確告訴孩子:如果別人不想和你分享,就不要爭搶,自己做自己的事就好了。
2、培養孩子換位思考的能力
家長可以定期在家進行角色互換的遊戲,這裏的互換指的是照顧對方,聽聽對方怎麼説。可以是幾件事,也可以是在一個時間段內,最後
大家一起坐下來總結自己的感受。
這個抽象的道理,只用説教不會有效果,一定要讓孩子有體驗感。如果二寶太小,可以讓他把自己的一個玩具當成小夥伴,照顧他,陪伴他,體驗照顧別人的感覺。
3、提升孩子的合作能力
教孩子合作也不是件容易事,因為每個孩子性格不同,不可能完全產生共鳴。
這時家長要設計兩個人合作的方案,比如
只有兩個人一起努力才能完成的工作
,在必要時給予孩子們幫助。
家長不要擔心矛盾發生,這時每個人都會有對應的反應。大寶可以説出自己的想法,二寶可以躲進家長懷裏,而家長要以完成這個任務為目的,一起談論解決。
03兩個孩子發生矛盾時,具體怎麼做?
第一步:先觀察,找到原因
有的時候因情緒失控,孩子講不出事情發生的理由,家長就要在兩個孩子玩耍時注意觀察,找到引發衝突的點。到底是弟弟無理取鬧,還是老大也霸佔玩具不給。
曾經見過一個家庭,姐姐總是無緣無故捱打,原因是弟弟會哭,家長不問就直接上手,於是姐姐長成了在暴力下忍讓的性格。
家長要做的,實際上就是根據情況,
講明是非,不偏不倚
,幫助兩個孩子“斷案”。
第二步:不強制,讓孩子自己找到平衡點
其實,越要求兩個孩子讓着對方,孩子就會越容易出矛盾,我們應該
接納孩子之間的矛盾
,不把它看得太嚴重。
只要沒有對對方造成傷害,就可以通過舒緩情緒來調節。
很多時候孩子也害怕衝突,但正是在一次次的衝突中,兩個孩子的感情可能會升温,雖然打打鬧鬧,但是多數還是陪伴玩鬧。
家長只在必要時給予幫助,剩下的可以交給孩子。
第三步:事後疏導
發生衝突後,家長一般會問:你做得對不對?你還愛不愛弟弟或者哥哥?
這樣的問題是封閉的,我們應該
詢問他的感覺怎麼樣?現在感覺是否快樂?
讓孩子感知自己的情緒,這樣在下一次發生衝突時,他們就會處理情緒了。
我們也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好習慣養成,或者有關相處的繪本,比如《你們都是我的最愛》、《跟屁蟲》等,也可以給孩子聽一聽弟子規,幫他了解互相關愛的意義。
二胎家庭的幸福很熱鬧,但也會出現衝突。不必擔心,畢竟孩子是血肉同胞,矛盾也只是暫時的,只要摒棄掉“大讓小”的強盜邏輯,處理好了,一切都是温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