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期正式來臨,做好三件事遠離“苦夏症”

梅雨期正式來臨,做好三件事遠離“苦夏症”

現代快報訊(記者劉峻通訊員楊璞)6月23日起南京進入梅雨期,雖然較常年略偏晚(常年6月19日左右),但是今年梅雨雨帶南北擺動大,降水呈現對流性強、雨強大、雨量分佈不均等特點,期間可能出現明顯降水間歇和階段性高温天氣。

專家提醒,梅雨季的暑濕之氣容易侵擾人體,使人出現疲倦乏力、食慾不振、口淡無味、身體嗜睡、心煩易怒的“苦夏症”。如何養生保健,遠離“苦夏症”呢?專家提醒做好以下三件事。

養心脾,寧心安神調情志

梅雨季節讓人最難受的就是又熱又濕,不少人會因此容易情緒激動、心煩急躁、發“無名火”,對健康自然不利。《黃帝內經》中記載:“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藏為心。”因夏季火旺,故夏季與心血管系統的關係十分密切。因此,要重視心神的調養。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心血管病科主任醫師邢俊武介紹,夏日晝長夜短,睡眠也要隨之“夜卧早起”,以順應自然,如晚上睡眠時間不足,最好睡午覺補足。中醫養生提倡睡子午覺,夏季尤其如此。其主要原則是“子時大睡,午時小憩”。子時是晚11時至凌晨1時,此時陰氣最盛,陽氣衰弱。如果經常熬夜,過了子時還在工作,肝臟得不到足夠的休息,則無精打采。午時是中午11時至下午1時,此時陽氣最盛,陰氣衰弱。午飯後人最容易犯困,此時可以小憩一下,舒緩緊張和疲勞,能有效地幫助大家寧心安神。

梅雨季是脾胃病的高發季節,易出現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脾胃病科主任孫剛提醒,不宜大量進食生冷瓜果,以免損傷脾胃。應及時調理飲食,既保證營養,又不增加脾胃負擔。可以吃些雜糧粥,如茯苓薏仁粥、山藥粥等,能起到益氣健脾、清暑利濕的作用。因過甜可傷脾,需嚴格控制糕點、含糖飲料的攝入。

祛暑濕,清淡飲食巧食療

炎熱的天氣容易出汗,耗傷人體之氣,因為中醫有云“氣隨汗脱”,過度出汗會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噁心,甚至因中暑而昏迷,此時要注意防暑降温。平時可以適當吃西瓜、冬瓜,喝綠豆湯來解暑。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皮膚科主任杜長明提醒,外出時要戴遮陽帽、打太陽傘,避免在烈日下待得過久。汗濕的衣服不可久着,以免暑熱並襲,誘發皮膚病。夏季不宜長時間運動,以防傷害身體。

暑期天氣炎熱,隨着大量汗水的流失,機體會喪失較多的鉀,如不注意補充,可能會造成低血鉀現象,嚴重時會導致人體倦怠無力、頭昏頭痛、食慾不佳、精神不振等症候。夏季吃一些水果有助於補鉀,比如香蕉、橙子等。此外,含水量高且高鉀低鈉的蔬菜也適合多吃一點。比如西葫蘆,其可食部佔73%,水分佔94.9%,接近黃瓜,是果蔬中的補水高手。和眾多高鉀低鈉的果蔬一樣,西葫蘆也是高血壓、冠心病等患者的較好食物選擇,每100克西葫蘆含92毫克鉀,5毫克鈉,還含有一定量鈣、鎂、鐵、硒等微量元素。

護陽氣,冬病夏治強身體

天熱時,人的本能反應是尋求降温,但如果温度降得太多,也會傷陽。比如濕熱的梅雨季喝冷飲、吹空調、吃冰西瓜,均會傷及陽氣。因此,梅雨時節不可貪涼,尤其是飲食更要注意。

潮濕、悶熱的日子也是“苦夏”中最難捱的一段時間。很多人都會抓住這個時間好好養護陽氣,進行“冬病夏治”。

南京市名中醫、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主任中醫師顏延鳳介紹,“冬病夏治”屬於中醫的外治法,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敷貼療法。通常採用藥物在特定的穴位上進行敷貼,使人體陽氣充沛,抗寒能力增強,經絡氣血貫通,並可針對個體體質不同,通過益肺、健脾、補腎等藥物扶助人體的陽氣,糾正虛寒體質,使氣血流通順暢,有助於扶正固本,防治“冬病”,具有簡、便、廉、驗等優點。

來源:現代快報全媒體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49 字。

轉載請註明: 梅雨期正式來臨,做好三件事遠離“苦夏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