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超市偷吃巧克力,2位媽媽的不同做法,讓孩子差距越拉越大

不同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所採取的教育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是在是非對錯面前,家長們必須統一口徑,這樣才能保證孩子不會向着偏斜的方向發展,導致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與僥倖心理。

此前,有兩位孩子在超市偷吃貨架上的巧克力,各自的媽媽發現以後,所採取的解決辦法截然不同,最終導致兩個孩子的發展出現巨大的差距。第一位媽媽在得知孩子偷吃巧克力後,對孩子説:"噓,記得把包裝紙收好,不要被別人看到。"而另外一位媽媽則是告訴孩子:"超市的東西不是誰拿到了就是歸誰的,你如果還沒有付錢,那麼這個東西就是屬於超市的,你現在吃了超市的巧克力,是一種很不好的行為,應該跟導購阿姨道歉,然後支付這塊巧克力的價錢。"

在兩位媽媽截然相反的教育模式之下,兩個孩子將收穫兩種完全不一樣的人生。第一位孩子在媽媽的教育下,很可能會形成將錯就錯的思想觀念。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一旦犯錯,就會尋找各式各樣的接口去掩飾自己的過失,而絕不會去反思自己的錯誤,甚至根本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樣的孩子,是很容易遭到社會淘汰的。

而另外一位孩子,在媽媽的教育之下,正視自己的錯誤,並且採取了合適的方法加以更正。在今後的成長中,孩子雖然也可能犯錯,但是他們會主動承認錯誤,並且尋求方法加以改正。這樣的孩子,可以更好地應對生活中各式各樣的挑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導師,因此常常能做到一錘定音的效果。這就要求父母在一些方面的教育必須採取正當的做法,才能保證孩子少走或不走彎路。那麼,對於孩子而言,哪些方面是需要父母絕對正確的引導呢?

孩子在超市偷吃巧克力,2位媽媽的不同做法,讓孩子差距越拉越大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為了哄孩子高興,常常會將他們自己所犯的錯誤怪責到客觀因素之上,這種行為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誤導。例如,有些家長在孩子磕碰到牆角以後,不會去教育孩子以後走路應該注意一些,而是告訴孩子都是牆角的錯。這樣一種教育模式,只會導致孩子在做錯事情時,第一時間想着找藉口掩飾自己的錯誤。

因此,父母必須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而最好的辦法莫過於以身作則。如果父母平時就能很好地做到客觀看待問題,承認自己的過失,那麼在他們的影響下,孩子自然也就能做到正確審度自己。

孩子在超市偷吃巧克力,2位媽媽的不同做法,讓孩子差距越拉越大

不少的父母從小就對孩子寵愛有加,就算孩子無理取鬧,家長也會給予包容,這種看似愛護子女的行為,其實是在滋長他們的不良情緒。當孩子將亂髮脾氣變成一種習慣後,他們的成長將會平添許多坎坷。

因為孩子的這些負面情緒,往往會作用在與自己親近的家人或朋友身上。一旦這種行為成了習慣,那麼將對這些情誼產生影響,導致孩子出現心理上的孤獨。因此,父母必須教育孩子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做情緒的主人,而不是被情緒所支配。

孩子在超市偷吃巧克力,2位媽媽的不同做法,讓孩子差距越拉越大

有些孩子從小就受到父母的百般恩寵,一切事務都由家長操辦,導致對家長產生強烈的依賴感。如果孩子一直維持、深化這種依賴感,那麼他們是很難獨自面對生活的。為了確保孩子今後的順利發展,父母應該從小就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87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在超市偷吃巧克力,2位媽媽的不同做法,讓孩子差距越拉越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