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寺廟——顯通寺
顯通寺是五台山眾多寺廟中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寺廟,也是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和被作為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十個寺院之一。始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年間(58-75),現存大多為明清時期建築。進入顯通寺需要另購10元的門票。
和其他寺院山門就在中軸線上的建築不同,進了大顯通寺的山門要左拐,走一條100米左右的通道才到寺院。
在中軸線上,七重殿宇布從南到北,依次為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藏經樓。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是寺內的三大主殿。
觀音殿為清代建築,五開間面闊的單檐硬山頂,設有前廊。門上方掛着乾隆御筆“霞表天城” 匾額。過去救助水陸眾生的大法會水陸道場設在這裏,這裏又被稱為水陸殿。
大文殊殿是顯通寺的第二重大殿。重建於1746年(清乾隆11年),單檐歇山頂系木結構建築,後置重檐抱廈。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各寺廟均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自然顯通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顯通寺的大文殊殿內,供着七尊文殊菩薩像:正中的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尊從左至右依次為:西台獅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北台無垢文殊、東台聰明文殊,這五方文殊為大智文殊的五尊分身像。大智文殊後面是甘露文殊。
木結構建築的大雄寶殿又稱大佛殿,顯通寺的第三重大殿,重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大殿明七暗三、重檐九脊頂,巍峨壯觀、高大肅穆,是舉辦盛大佛事活動的場所。殿內正前方的橫樑上,高懸康熙御筆“真如權應”木匾。殿台上並列主佛三尊,中間是釋迦牟尼佛,東面是藥師佛,西面是阿彌陀佛。佛前的地面十分寬敞,不僅本寺僧人在這座殿內做早晚功課,五台山的重大佛事活動多在此殿舉行。每逢大的佛事活動日,由五台山佛教協會主持,各寺廟的僧尼都要身披袈裟,彙集到這裏舉行禮佛儀式。
除了這三大殿顯通寺最珍貴也是最值得一看的建築是無量殿。
無量殿又稱無樑殿,是重檐歇山頂磚結構的明代萬曆年間建築,至今已有400多年曆史。外觀為七間兩層樓房,殿內是三間穹隆頂磚窯。三個連續拱並列,左右山牆成為拱腳,各間之間依靠開拱門聯繫,磚窯充分運用了力學的原理,一塊塊青磚壘砌,向上逐漸收縮,建造技藝精湛。內雕藻井懸空,形似花蓋寶頂,是中國古代磚石建築藝術的傑作。
無量殿外檐磚刻斗栱花卉,外觀七個券門上各嵌匾額,自東往西分別是:他化自在、夜摩天宮、普光明殿、法菩提場、忉利天宮、兜率天宮、逝多園林,這是佛陀分九次宣講《華嚴經》的七個地點,故殿宇亦稱“七處九會殿”。
銅殿用銅10萬斤鑄成的。銅殿方形,外觀重檐兩層,高約5米,四周隔扇上欞花圖案和壺門花鳥裝飾。殿前原有同期鑄造銅塔五座,按東西南北中方位佈置,象徵五座台頂,現僅東西兩座原塔尚存。塔有13層,高8米,塔身滿鑄佛像圖案,底座正方形,四角各鑄一尊力士,手託,肩扛或頭頂塔身。後又以鐵補鑄三座塔立於原處。銅殿、銅塔皆飾以金箔。
顯通寺的鐘樓不在中軸線的前端左右而是在山門的右邊,這是因為塔院寺以前是顯通寺的下院,後來塔院寺分了出去,顯通寺不能按原來的南門出入,改為東門進出,鐘樓就變成在如今這個不在中軸線位置了。鐘樓的底座為石門洞,像古城牆一般渾厚堅固,在鐘鼓樓上居高臨下可以看到羅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