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戴腰刀:為何清朝武士腰刀的佩戴方式這麼奇葩?

清代的軍戎服飾非常有特色,從鎧甲到配件都透着一股濃濃的滿清之風。

反戴腰刀:為何清朝武士腰刀的佩戴方式這麼奇葩?

1、 軍戎服飾的核心——甲冑

作為封建時代的最後一個王朝,清代有大量歷史遺產可以繼承。因而清代的甲冑,其種類也可謂是集歷代之長,在種類和質量上都達到了一個高峯。

反戴腰刀:為何清朝武士腰刀的佩戴方式這麼奇葩?

而在各式各樣的甲冑中,最常見也最典型的便是棉甲。棉甲,顧名思義即以棉花為主要材料的甲冑。它也遵循傳統服飾''上衣下裳''的形制。甲衣左右皆有護肩和護腋,前中部還有一塊梯形的護腹,即前擋。甲衣的左側還有左擋,不過右側因為還要揹負箭囊,所以沒有額外的保護。甲裳是分開的左右兩幅,通過布帶固定在腰部。

棉甲雖然應用廣泛,但其原材料畢竟不是堅硬之物。所以若是論防護效果,最優秀的恐怕還屬鎖鎧。鎖鎧是由大量金屬小圓環連綴而成的。一幅極品鎖鎧需要二十餘萬金屬環。因而它極其複雜的製作工藝雖限制了它的普及,但確保了它的質量。相傳清太祖努爾哈赤就兩次因為鎖鎧的保護而在戰亂中保住了性命。

反戴腰刀:為何清朝武士腰刀的佩戴方式這麼奇葩?

此外,清朝還有一支以甲冑之名命名的''特種部隊''——藤甲兵。藤甲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在明代中後期,它在抗倭前線得到了頻繁使用。到了清代,朝廷乾脆組建了一支戴虎頭帽,穿虎紋衣,持繪有虎頭紋的藤牌護盾的漢人軍隊。若是不論其戰鬥力而單看這隻軍隊的妝容,倒是別有趣味。

反戴腰刀:為何清朝武士腰刀的佩戴方式這麼奇葩?

是故從清代軍戎服飾上衣下裳、短衣窄袖的形制來看,清代是和歷代軍戎服飾一脈相承的。畢竟這種的形制的優點早在戰國時期就由開展''胡服騎射''改革的趙國進行了驗證。且於滿族這個遊獵民族而言,上衣下裳、短衣窄袖也是他們的傳統服飾形制。因而可以説,清代的士兵們在服飾上是中華數千年文化的一個結晶。

2、 遊獵文化的式微——行服

行服,因為是更加日常的穿着,所以時常被劃歸為常服。但按照清代服飾制度的劃分,行服其實是武備服飾。一般而言,行服有着立領、馬蹄袖、右衽和上下連體式的形制。且為了方便騎乘,行服的右下衣裾會比左側短約一尺左右。

反戴腰刀:為何清朝武士腰刀的佩戴方式這麼奇葩?

行服的主色和鑲邊,與其穿着者的身份地位有着極為密切的聯繫。且清代早期,王公貴族們的冬日行服還會大量使用鹿皮、黑狐皮等材料,具有濃厚的滿族遊獵文化色彩。

只是隨着清廷逐漸背離''肄武綏藩''的國策,八旗子弟逐漸荒廢騎射技藝,行服的滿族傳統色彩逐漸淡化。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由官方出版的《陸軍衣制詳晰圖説》中,所載的中少將的行服全是西式服裝,已完全沒有傳統軍戎服飾的影子。

3、 武與禮的交疊——腰刀等配件

在整體衣着之外,刀、劍和腰帶等配件於一個士兵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行服中的腰帶,即行帶,常見的是石青後藍色,因為黃色是宗室專屬,紅色是覺羅專屬。這些行帶一般綴有四塊方形的帶銙,其中左右兩個帶銙下面還各有一個環,用來系帉(類似手帕)、荷包、刀等''宮樣九件''。

反戴腰刀:為何清朝武士腰刀的佩戴方式這麼奇葩?

有趣的是,一般武官們的腰帶是附在弓袋和刀劍上的,且他們系刀的方式和我們習慣的前柄後刃剛好相反。按照一般的邏輯,刀柄朝前好像才更加方便使用。但於長期縱馬馳騁的滿族男兒而言,刀柄朝前的話刀既容易脱落,又容易在取用時傷及戰馬。而刀柄朝後,當人坐在馬上時,佩戴在左側的刀就自然地移到了臀部後方,那麼用右手取用反倒十分方便。所以在經過長期實踐之後,反戴腰刀成了清軍對於一個特色。

反戴腰刀:為何清朝武士腰刀的佩戴方式這麼奇葩?

而無論是反戴的腰刀還是藤甲兵的虎頭帽和虎紋衣,我們都可以認識到清代軍戎服飾的時代特色。且因為清代冷兵器向熱兵器的轉變更加明顯,傳統的金屬甲冑實用性降低,清廷就更加註重棉甲的質量。

乾隆二十一年(1765),江南三織造局就曾奉命生產一批以上等絲綢和絲綿為原料的新棉甲,供八旗兵丁使用。從其材料的價值可以得知,這時的棉甲與其説是在戰場保護士兵的工具,不如説是他們的''禮服''。

反戴腰刀:為何清朝武士腰刀的佩戴方式這麼奇葩?

總的而言,清代的士兵們在戎裝上既傳承着讓他們自豪的滿族文化,又傳承着經過數千年積澱的中原的軍戎服飾文化。雖然虎頭帽和虎紋衣讓人乍一聽覺得好笑,反戴腰刀和我們的習慣也始終不一樣,但這就是真實的清軍,是那個時代的軍戎生活的一部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99 字。

轉載請註明: 反戴腰刀:為何清朝武士腰刀的佩戴方式這麼奇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