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避暑、瀑布、別墅,你真的瞭解廬山嗎?

由 戚國慶 發佈於 休閒

廬山,不只是避暑勝地

1886年,也是一個炎熱的夏日,來自英國肯特郡的傳教士李德立首次登上廬山。這座長25千米、寬10千米的山,東偎鄱陽湖,北枕長江,山間林木葱蘢、瀑布飛掛,讓他感覺非常cooling。於是,他以極其低廉的價格,在廬山上租下4500畝土地,除了修建教堂傳教佈道,他還打算在山上修建別墅,以為避暑之用。

這是廬山第一次和“避暑”二字產生聯繫。

100多年後的今天,當初被認為“cooling”的地方別墅林立,號稱“萬國別墅博覽園”,而別墅區以西,則形成了一座繁榮的“雲中山城”——牯嶺鎮。每年夏天,去廬山避暑的人,將美景之外的歎服都留給了這座山間小鎮。

避暑,是貼在廬山身上最多的標籤,但撥開常年繚繞在廬山上的雲霧,你就會發現:避暑,只是廬山的冰山一角。掀開這個角,廬山,是一座改變了中國的山。

廬山,長江中下游最璀璨的明珠

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

從“體量”來看,廬山不算大也不算高,但卻是五嶽之外,唯一有“嶽”字冠的山。也許,從長江中下游平原上拔地而起的那一刻起,她就註定會成為這片平原上最璀璨的明珠——北面,是亞洲第一長河長江;東南面,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山、湖、江“三位一體”的結合,為她贏得了“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美譽,也使得她成為中國最早入選“世界文化景觀遺產”的名山。

天賦異稟的背後,是長達千萬年的漫長磨鍊。

大約10億年前,廬山在淺海沉積的古老地層中經過反覆的抬升和陸沉,最終才得以浮出水面。大約6000萬年前,“燕山運動”初步奠定了中國東部地區的地貌骨架。在這一複雜的地質過程中,由於廬山一帶基底的古老岩石已經剛化變硬,受力擠壓後,西面不斷上升,廬山初現,而東南面卻發展為斷陷盆地,鄱陽湖盆地初具雛形。在隨後2000萬年間的喜馬拉雅運動中,山體不斷抬升,盆地繼續下沉,於是廬山與鄱陽湖這對“孿生姊妹”正式誕生了。

慶祝還為時過早,真正的磨鍊才剛剛開始。

大約300萬年前,第四紀冰川運動開始。大地劇烈抖動,巨大的冰晶推搡着岩石和沙粒,打磨着廬山;沉睡的冰河也開始甦醒,奔騰咆哮衝擊着廬山。幾百萬年的時間裏,自然界的秩序被重新書寫,廬山也終於完成了自己的蜕變

3400種植物、2000餘種昆蟲、117種鳥類、33種獸類,在171座山峯、26座岡嶺、20條壑谷間和諧共生。樹木葱蘢、鳥吟獸嘯,屬於地壘式斷塊山的廬山,劫波渡盡,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勃勃生機。

沉默的石頭,為這些生命的成長提供了空間,而供養這些生命的,則是奔流在廬山上的那張巨大且華麗的水網:

潺潺溪流由山頂層層跌落,匯成22處飛瀑,它們矯若遊龍、吐珠瀉玉,環繞廬山形成“廬山瀑布羣”

飛流直下的瀑布,又匯成瀑潭,在海拔約900米的地方形成一道坡折線,被譽為“廬山的鉑金項鍊”

豐沛的水量,保證了廬山上的環境與植被接近自然狀態,也調節了廬山的氣候。一年中有大半時間,廬山處於雲遮霧繞中,使人“不識廬山真面目”。這種獨特的地理環境與氣候,孕育了中國名茶之一廬山雲霧茶

泡茶的泉水,不必遠尋,廬山也一併生產了。充沛的降雨,在山上經過層層“過濾”之後,清澈晶瑩富含礦物質。茶聖陸羽窮盡一生遍訪天下名山,評出“天下十大名泉”,廬山佔了3個。

自然恩寵,盛極於斯。廬山要做的,只是靜默地等待,等待一羣才華橫溢的人,從歷史中款款走來,為她書寫更加華麗、更加耀眼、足以影響整個中國的新歷史。

廬山,書寫了半部中國文化史

國學大師季羨林晚年病重,人問:如何定義廬山在中國名山中的地位?他掙扎着從病榻上起身,用毛筆鄭重寫下六個大字:廬山,人文聖山。

據統計,廬山上有摩崖石刻900餘處、碑刻300餘處,寺觀曾多達500多座,歷史上曾有1500名詩人,為廬山寫下了4000餘首詩歌,歷代繪畫大師以廬山為題材所畫的山水畫,更是數不勝數……

而這一切,都緣於東晉時期一位高僧的無意停留。

公元381年,南下廣東的慧遠法師途經九江,被閒曠秀麗的廬山吸引,遂駐錫於此,在廬山北麓修築精舍東林寺,開創了淨土宗。

24年後,再也不願摧眉折腰事權貴的陶淵明,登上鄱陽湖畔的一葉小舟,高唱《歸去來兮辭》,回到了廬山腳下的慄裏陶村,開創了田園詩派。50年後,開創了山水詩派的謝靈運,在廬山腳下的鄱陽湖上寫下了其代表作《入彭蠡湖口》,江西因此也成為山水詩的策源地之一。

又10年後,道教上清派宗師陸修靜,在廬山北麓構築太虛觀。他在廬山上一住就是七年,統一彙總道教經典1000多卷,使道教的宗教儀式得到統一規範。

短短几十年間,廬山以她的“秀出東南”,使得儒釋道三家在她的懷抱裏完美共存、和諧相生。而她,也從一座自然之山,變成中國文化史上再也無法忽視的焦點——

李白為廬山留下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千古絕句;白居易在廬山腳下的潯陽江頭,寫下了傳世長詩《琵琶行》;周敦頤乾脆在這裏築起濂溪書院,著書立説,成為宋明理學的開山之祖;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醉後,為廬山留下了自信“只有當年李白才能寫出”的《廬山高》;而“千古第一文人”蘇東坡的那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已經脱離廬山,昇華為中國人看待事物的哲學方法……

這些與廬山有千絲萬縷聯繫的文人,承包了中國人的語文課本。但這些還不夠,廬山還有更重要的、足以影響中國後世的事情要做:

1179年,年過半百的朱熹登上廬山五老峯南麓,見南唐時修建的“白鹿國學”只剩一片殘磚斷瓦,於是在舊址基礎上,興建了“白鹿洞書院”,開創了古代書院會講先河,並撰寫了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規章之一《白鹿洞書院教規》,成為後續中國封建社會700年書院辦學模式圖。

以白鹿洞書院為首,有宋一代,江西共建書院235所,培養出11名狀元、5545位進士,對整個中國社會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白鹿洞書院,因此位列中國四大書院之首。

明代時,廬山畫風突變,成為“皇家聖山”。因為朱元璋曾在廬山腳下的鄱陽湖大敗勁敵陳友諒,建國後,他特地命人開鑿出廬山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條登頂大路——九十九道盤古道,將巨大的御碑運上錦繡峯,蓋起了御碑亭,並對廬山進行封誥。

從此,廬山又開始扮演起文化之外的重要角色。

別墅背後,廬山故事更加精彩

1927年時,李德立當初規劃的修建別墅的地方,已經林立15個國家風格的560餘棟別墅,成為近代中國最獨特的地方之一。而別墅區以西,為生活提供物質保障的地方,也發展成為一個有1.4萬常住人口的小鎮牯嶺鎮,這在中國的任何一座名山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清末民初,蒼茫中華狼煙四起時,廬山又一次成為各種勢力的焦點:

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進入廬山地區傳道,與佛教、道教在廬山上形成“一山藏五教,走遍天下找不到”的奇觀。

民國政府以這裏為“夏都”,欲將這裏打造為南京之外的第二個政治中心。美廬別墅裏的一舉一動,都對當時中國產生巨大影響。

地質學家李四光在廬山上發現多處第四紀冰川遺址,廬山成為“中國第四紀冰川學説”的誕生地。此後70餘年間,地質學者們對廬山研究不斷,廬山也成為中國首批地質公園之一。

從小在廬山別墅里長大的美國人賽珍珠,以中文為“第一母語”,一生致力於書寫中國故事,也在1938年憑藉一系列中國故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當這些故事在廬山上上演時,工人們也為廬山書寫了新的篇章:

如果仔細研讀一下關於廬山的詩,就會發現,歷史上的大詩人們多以仰視的方式來記錄廬山——九十九道盤古道修通之前,沒有人登頂過廬山。

規劃修建別墅的李德立,請來湖北大冶石工在廬山上鑿修的蓮牯路,是廬山上的第二條上山大路,從修建完成到新中國成立,足足熱鬧了半個世紀。整個民國時代,就是這條路勾連起了廬山與世界的聯繫。

1952年,炸山的炮聲又一次改變了廬山與外界溝通的方式。一年之後,全長35.6千米的廬山北山公路建成通車,從九江出發,不到一小時便可直達牯嶺。日照峯隧道的開通,更是將山南、山北的公路連為一體。當時,沒有哪一座山像廬山的交通一樣通暢而方便。

1954年,高30米、橋壩一體的蘆林大橋,在玉屏、星洲兩峯之間拔地而起,將洶湧山水,化為一個面積9萬平方米的人工湖湖——蘆林湖。這座湖不但為廬山上的人們提供生活用水,也將廬山倒影湖中,為廬山新增一道壯麗的風景。

1980年,編劇畢必成將故事片《廬山戀》的場景設置在自己熟悉的廬山上,並由黃祖模拍攝為電影。電影中那個大膽的親吻鏡頭,驚鴻一現,成為“新中國電影第一吻”,一經播放,就在當時的中國電影界掀起了非同凡響的波瀾,而電影中的諸多景點,也成為廬山上的熱門景點。

從那以後,這部電影每天都要在廬山戀電影院中循環播放,至今已成為世界上在同一影院連續播放時間最長的電影,被寫入世界吉尼斯記錄。《廬山戀》讓人們看到了不一樣的生活,也為廬山帶來了另一種可能性,她以自己的固執與堅持,向世人展示廬山,同時也告訴所有來到廬山的人:

真實的廬山,遠遠比你所瞭解的廬山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