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建成的氿遇山居度假區。(受訪者供圖)
新華社長春7月26日電(記者張博宇、張建)時值盛夏,在吉林省長春市九台區土們嶺街道馬鞍山村,一座名為氿遇山居的鄉村旅遊綜合體正吸引着大批遊客。這裏既有充滿鄉土特色的建築和飲食,也有着功能齊備、條件優越的基礎設施,讓人很難想象這片土地上原本只是一個不起眼的老舊村落。
從今年6月投入使用以後,這處涵蓋了民俗、餐飲、博物館、户外景觀的鄉村旅遊綜合體已經成為附近大城市的人們休閒放鬆的好去處,每天入園遊玩的遊客都不少於2000人次。
“是土地改革政策為我們解決了大問題。”吉林省亞汶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亞光説,“氿遇山居這個項目就是利用了閒置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解決了我們搞鄉村旅遊用地多、找地難的問題。”
在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全國人大常委會於2015年2月27日決定授權國務院在北京市大興區等33個試點縣(市、區)行政區域,暫時調整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關於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的有關規定。
“作為試點地區之一,目前九台區已經形成了相對完備的政策體系,改變了過去土地供應渠道狹窄、供應效率低、企業拿地週期長的問題。”長春市九台區自然資源局局長王文元説。
王文元介紹,改革以後,村集體可根據集體土地的規模、特點、區位等情況謀劃項目,直接與企業對話,採取招拍掛、協議出讓和租賃等方式,為城市資本下鄉提供了更多可能。
夜間的氿遇山居燈火通明,一系列活動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遊玩。(受訪者供圖)
在氿遇山居落地之前,馬鞍山村有着大量的閒置集體用地和廢棄宅基地。如今,這些“沉睡資源”全部變為了優質資產。通過出讓土地,村集體一下子多了200多萬元的收入,還創造了近300個就業崗位,讓馬鞍山村有了脱胎換骨的變化。
靈活性更強的土地政策也使得企業到農村投資成本降低了許多。按照以往的供地方式,企業需要整塊拿地,但鄉村旅遊項目生態用地多,建築用地少且分散,會造成項目區內大部分土地得不到有效利用。如今,通過地方政府的協調,與村集體協商,企業採用了“點狀拿地”的方式。王亞光告訴記者,這一項靈活的措施,就讓他們在固定資產投入上節省了30%,而且實現了村企融合、村企一體的獨特景觀。
在九台區,像氿遇山居這樣的項目已不鮮見。九台區九郊街道辦事處頭道溝村的李雪松嗅到了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商機,利用頭道溝村廢棄的村部用地建起了一處現代化的玉米加工企業。
這讓頭道溝村集體一次性收入13萬餘元,還有了一家正規的企業。李雪松的企業建有高標準職工食堂、沖水廁所、現代化的生產設備,寬敞的廠院還成了村民們跳舞鍛鍊的好去處。
工廠落成後,不僅吸納了當地50名村民就業,還與村民簽訂了1500畝玉米種植合同,引導周邊村屯的農民種植品質更高的玉米。
九台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是中國土地改革在基層開花結果的縮影。在江蘇、四川、河北等地,這項政策也獲得了基層的廣泛好評,並吸引了一大批資本積極參與,村裏的企業正在成為農村增收致富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載體。
氿遇山居落成後讓馬鞍山村的基礎設置大變樣。(受訪者供圖)
自然資源部數據顯示,從試點啓動到2018年底,33個試點縣(市、區)按新辦法實施徵地1275宗、18萬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地塊1萬餘宗,面積9萬餘畝,總價款約257億元,收取調節金28.6億元,辦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抵押貸款228宗、38.6億元;騰退出零星、閒置的宅基地約14萬户、8.4萬畝,辦理農房抵押貸款5.8萬宗、111億元。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新土地管理法把農村‘三塊地’改革成功經驗全部吸收,做出多項創新性規定。”自然資源部法規司司長魏莉華説,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方面,取消了集體建設用地不能直接進入市場流轉的限制,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掃除了制度性障礙。
近期發佈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明確,加快建設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建立同權同價、流轉順暢、收益共享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
吉林農業大學教授王大為認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從試點到全面推開,將有力激活農村閒置資產,促進農村土地增值,這將為鄉村振興帶來更多資本、人才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