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遁世不見知而不悔”

由 務高林 發佈於 休閒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孔子説了三句話,每句都有深刻含義。

第一句大意:探索隱晦冷僻的東西,做些奇異怪誕的事情,後世可能有人記述和稱道,但我不會那樣做。“素”,學界早已判定為“索”之誤。

孔子為人堂堂正正,坦坦蕩蕩。“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也反對他人言行標新立異。孔子是西周主流文化的堅定繼承與傳播者,一貫教導弟子認認真真學習《詩》《書》《禮》《樂》《易》,老老實實做人,勤勤懇懇辦事。

不過,春秋時期,神鬼觀念、巫術禮儀仍舊盛行,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於是,孔子告訴弟子們,離它們遠一點。另一方面,世間多不守本分或譁眾取寵者,離孔子儒教甚遠,而趨向旁門左道;所以,作為指導老師的孔子不得不指出那不是正路,告誡弟子們要警惕。後來的孟子更是決絕,認為除孔子之外的東西都是“淫辭”“邪説”,進行了猛烈抨擊。

第二句大意:君子遵循正確的思想理論前行,有可能半途而廢,而我是沒辦法停止的。

孔門政事科弟子冉求曾經對老師説:我不是不喜歡您的學説,而是我的精力、能力不夠。孔子回答:“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論語·雍也》)力量不夠的人,是做到半道力量用盡而停下來,而你是畫地自限。孔子批評冉求不是沒有精力、能力,而是不求上進,遇難而止。本文的“半途而廢”,應是類似冉求的畫地自限。

孔門大弟子顏回追隨孔子,“欲罷不能”(《論語·子罕》),即便想歇口氣,停頓一下,也做不到。做不到,緣於孔子學問的無比巨大吸引力,也緣於顏回內心因領會深入而不斷滋生的喜悦感,以及相伴隨的緊迫感。孔子的“弗能”與顏回的“不能”,大致相似。

第三句大意:君子依從中庸之道立世,默默無聞不被理解而不後悔,只有稱聖的人才能做到。“遁世”,多指主動避世,但此處應是客觀上被隱沒。

《易經·乾卦·文言傳》有“遁世無悶,不見世而無悶”之語,隱身於世間不被社會承認而不煩悶,不憂憤。《論語·學而》有“……人不知而不愠”之説,自己學習不被人理解而不生氣。二者意思相通,都是君子之風,都因為內心堅定。孔子深知中庸之道之難行,依乎中庸之道之不易,所以對“遁世不見知而不悔”評價極高,“唯聖者能之”。

細察可知,以上三句話實際是一段以中庸為旨意的內容完整的論説。有志者立世,不可因為獵奇或譁眾取寵、沽名釣譽而追求旁門左道;以正確的思想理論為指導,始終如一,堅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廢;最終目標是以聖者為榜樣,任何情況下都堅守中庸之道。

如今,許多人都會説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説吧!”以此顯示自主、自信與堅強。這值得欽佩。不過,應該允許追問:世上的路有千百條,你走的是哪一條呢?接着,亦應允許以另一句名言作為提醒:“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衞靈公》)

孔子倡導具有哲學高度的中庸之道。(白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