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有句詩叫做"腹有詩書氣自華",即一個人如果胸中有學問,氣質自然會光彩奪人。比如中國新一代國學大師蒙曼,她便是因為自身十分有學問,從而吸引了諸多人的稱讚和敬佩。不過很快,這種稱讚中混雜了些許異聲,並且聲音愈來愈烈。
這是因為蒙曼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對一句古詩的解讀,讓許多網友開始質疑她的真正實力,進而懷疑她是否能夠勝任的新一代國學大師的稱號。《涼州詞》不是悲壯,而是雄壯豪邁
《中國詩詞大會》許多人都知道,該節目讓人們認識到了許多才子才女,比如第二季冠軍武亦姝、第三季冠軍雷海為等。而蒙曼,也是通過這個節目,讓更多的人開始熟識她。
在詩詞大會中,蒙曼擔任的是嘉賓的身份。同她一起擔任嘉賓的,還有康震、王立羣、酈波等各高校文學院的教授。蒙曼自身,也是文學素養極高之人。學生時期的蒙曼,曾先後就讀於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和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最終獲得了歷史學博士學位。
等到蒙曼完成學業後,因為自身的優異,她留在了母校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任教,成為了一個辛勞的"園丁"。而後,蒙曼從一個歷史系講師,漸漸的成為了副教授,等到了2018年,她已經是歷史文化學院的教授了。蒙曼的文學修養如何,可見一斑。
也因此,蒙曼才有資格參加《中國詩詞大會》。而她在節目中的表現,也確實常常令人眼前一亮。就如同魚在水中一般,彷彿天生就應該屬於這座舞台。
比如説,在點評到王翰的《涼州詞》時,許多人對於"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這兩句,往往會理解成夜光杯中倒滿了葡萄美酒,正要暢飲時,催促着衝鋒作戰的琵琶聲已經響起。
好似不喝了這一杯,就再也沒機會喝到了一般。所以才有了後兩句"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但在蒙曼口中,這首詞卻並非純粹的悲壯,而是帶有許多雄壯豪邁。
蒙曼説:"不是因為回不來了才喝這一杯,而是知道有可能無法生還,才要痛飲狂歌。這正是唐朝對外敵的精神,也是一種時代風範。所以才能用最沉重的話題,寫出最昂揚的姿態!"
這番言辭,似乎將眾人帶到了征戰沙場上,連營的號角響起,然而眾將士心中卻沒有畏懼,因為身後,是家與國!中國是詩詞,就是這般有魅力。讓人們可以跨越幾千年的歷史長河,去感受古人的種種精神。
也正是蒙曼的三言兩語,讓大家更為融入到這首詩當中,也讓大家更為喜愛這位滿腹珠璣的女子。解釋錯啓蒙古詩《憫農》,她的專業水準受到質疑
直到《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的播出,蒙曼對於一首啓蒙古詩的點評,引發了眾人討論。這首古詩是《憫農》,想必人人都會背,也都解其意。説的是農民伯伯種地辛苦,不要浪費糧食。蒙曼口中的這首詩,表達的差不多也是這個含義。
蒙曼對於"鋤禾日當午"這句詩解釋的是"農民伯伯在田間播種莊稼"。可能初讀一遍,許多人沒覺得有什麼問題。不過,如果換一個有農事經驗的人來讀,就會發現其中的大問題了——"鋤禾"和"日當午"是不能夠並存的。
什麼意思呢,按照蒙曼的解釋,"鋤禾日當午"描述的是農民伯伯在日頭正烈的時候,在播種糧食,因而才有後續的"汗滴禾下土"。但是!在實際情況中,如果在烈日當頭的時候播種糧食,剛剛種下的秧苗還沒有紮根便被太陽炙曬,很難種活。
所以説蒙曼的這番解釋,讓較為了解農家活的人們聽了,實在是很低級的錯誤。也無怪乎有人質疑她的真實水準,質疑她是不是空有名銜。
其實,蒙曼出現這種錯誤,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不僅是她,想必部分人在翻譯這句話時,也會誤以為是在播種糧食。那麼,為什麼會造成這種認知呢?
首先,中國文化太博大精深了。蒙曼沒有搞清楚"鋤禾"的"禾"指的是糧食,還是雜草。旱田中的主要雜草,便是一種叫做禾本科雜草的雜草。即便蒙曼知曉"禾"有雜草的意思,但是,"鋤"這個字也容易將人帶進溝裏。
這個字既可以代表是鋤草,也可以代表是將田地鋤開播種糧食。因而,蒙曼誤將除草認為是播種,便情有可原了。
按這樣來解釋的話,有些像在玩文字遊戲為蒙曼開脱。畢竟她這樣一位國學大師,會不懂文字嗎?確實,所以蒙曼的翻譯錯誤,最主要的原因是她不懂真正農民的生活。通俗來講,她沒有普通農民的基本生活常識。
蒙曼出生在河北承德,自小在城市中長大,而後憑藉着自身的優異,一路順風順水考到了博士,基本上是沒有接觸過農活的,自然也不會清楚農民的真實生活狀態,脱離了實際。而這恰恰,是一切文學工作的大忌。
因為無論是翻譯詩詞、著作,還是瞭解某個人、某個家族,都不能脱離這些文章或者人所處的時代背景、生存環境、人生經歷等。
甚至從我們上小學開始,在解讀作者詩詞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時,也都需要結合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而這些詩詞的中心思想,大部分都是詩人抒發自身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憂國憂民的感情等。
這代表了什麼?這代表了藝術源自於生活。離開生活的藝術,就好比紙上談兵,説的再怎麼天花亂墜,都是不合格的。只有結合當時所處的實際生活,才能真切的體會到作者創作的意圖,以及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這樣看來,蒙曼對《憫農》的錯誤解釋,和她文學素養的高低關係並不大,只是她缺少對生活的理解,因而鬧了這麼一出笑話。
那麼,既然無法在"日當午"的時候播種,便可以在這時候除草了嗎?農民伯伯不怕中暑昏倒嗎?其實,農民的艱苦程度,遠超大家想象。有許多農民,確實會選擇在烈日當空的時候進行鋤草,因為可以藉着太陽,把鋤掉的草曬枯。
之所以需要把已經鋤掉的草曬枯,是因為草的生命力太強了。就好比"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句古詩中説的一樣,如果草沒曬乾,很快便又成活。那農民的辛苦,豈不是白費?所以他們寧願更苦一點,從而選擇頂着大太陽辛苦勞作。
我們總説農民辛苦農民辛苦,其實他們真的是很辛苦的。現代科技進步了還好,許多地區開始進行機械化種植收割,而從前的農民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們辛苦的不只是"鋤禾",更辛苦的是收穫。
不知道在座的有多少人經歷過收穫的季節,每每到了收穫季節,有許多農民都會被曬得脱一層皮,年齡大的、身子弱一些的中暑暈倒的比比皆是。只不過豐收的喜悦,往往會沖淡這些疲憊,所以他們並不覺得自己辛苦。
但是農民究竟辛不辛苦,相信大家心中自有定論。而蒙曼對《憫農》的解釋錯誤,究竟是脱離實際還是個人能力不足,也相信大家心中也已經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