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封禪
根據傳説,泰山封禪的有神農、炎帝、黃帝等上古帝王,這些傳説説明了封禪的起源,但是他們所選擇之地全部是泰山,這讓泰山也成為皇帝們選擇封禪的地方。
孔子曰:“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泰山在古代人眼中是神聖的,並且它作為五嶽之首,被認為是太陽昇起的地方,是生命之源,這讓泰山被冠以世間萬物的孕育之地,再加上上古帝王的傳説,泰山便成為了皇帝封禪之地。
根據《史記·封禪書》張守節《 正義 》解釋:“ 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從而説明,泰山封禪要皇帝向天地彙報自己的功績,其實無非就是向天地説明自己的正統,向臣民宣誓自己是天下的主人。
《史記·封禪書》:“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及衰而息”。
這句話其實也説明了泰山封禪是有條件的,大致被人們分為:
一、國家統一,以證明自己的正統;
二、政績顯著,國泰民安、百姓富足,這是自己向天地彙報的功績;
三、祥瑞降臨,在古代,只有太平盛世,才會有天降祥瑞。
封禪的帝王,要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尤其是前兩個條件,難度相對也比較大,而第三個條件在滿足前兩條的情況下,完全可以混手摸魚,但是封禪畢竟也要得到百姓的認可。
宋真宗封禪
歷史上,封禪的皇帝分別有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和宋真宗,這六位人中,前三位毫無爭議,皆符合條件;至於唐高宗和唐玄宗,雖有爭議,但是也都説得過去。
唐高宗勤於政事,開創了“永徽之治”頗有貞觀之遺風,軍事上先後滅掉西突厥、高麗、百濟,讓唐朝的疆域達到歷史最大,只不過因為身體不好,讓大權旁落至武則天的手中。
唐玄宗李隆基,想必在安史之亂前,人們對他的評價毫無疑問,皆都是好評,畢竟他開創的“開元盛世”將大唐推向了歷史的頂峯,有多少人至今還想着“夢迴大唐”,只不過安史之亂,將其名聲拉了下來,否則他的封禪沒有任何爭議。
再説宋真宗,宋真宗的封禪根本不能與前五位相比,宋朝雖是統一的王朝,但並不是大一統王朝,其次宋朝經濟雖好,但是宋朝並不是國泰民安,相反戰事連連,經常受到遼國和西夏的侵擾,歲幣還要年年上繳,既然戰事連連,就不用説什麼太平盛世了。
宋真宗封禪的意義
宋真宗封禪完全是“自導自演”的把戲,先是託夢,其次是在宮中發現仙書一本,上面寫着:“趙受命,興於宋,付於恆,居其器,守於正,世七百,九九定。”然後再安排文武百官和百姓請願,得以讓自己順理成章地去封禪,其實他想要通過封禪達到自己的目的,那就是穩固自己的地位
封禪之前,遼宋剛剛簽訂了“澶淵之盟”,北宋再一次被遼國按在地上摩擦了一頓,要不是寇準的堅持,宋真宗絕不會御駕親征,遼國可能也不會與宋朝和談,最終雙方簽訂了條約,這也是宋朝開始交納歲幣換取和平的開始,可是宋真宗卻將“澶淵之盟”看作為一件自豪的功業,但是其中寇準風頭遠超自己,讓自己心中不安。
宋真宗通過封禪,蓋過寇準的風頭,還可以向天下宣揚自己的“功績”,進而穩固自己的皇位。
但是,宋真宗封禪本就是勞民傷財,大戰不久之後,就選擇興師動眾,其實並不利於國家,很多百姓對此怨聲載道,宋真宗的強行封禪,更加加重了百姓們心中的不滿。
總的來講,宋真宗將泰山封禪的意義降低,其後的皇帝自然不願意去泰山封禪,就連李世民這樣的皇帝想要去封禪,被魏徵教育一頓之後,再也不提,而宋真宗沒有拿得出手的功績就去封禪,無疑是對封禪的一種價值貶低,再有就是蒙古人統治的元朝和滿族人統治的清朝,對於封禪並不感興趣,使得封禪的出現大大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