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琢磨君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所留下的一本哲學著作,又稱《五千言》,因為全書共5162個字。《道德經》博大精深,包涵廣博,常被古代帝王視作是“內聖外王”之學,因此還被人譽為萬經之王。而老子也因此被人尊為道教的始祖、道家學派創始人。
據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佈量最多的文化名著。我們更應該讀讀老祖宗留下的思想精華——《道德經》,正如魯迅先生所説“不讀《道德經》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但是《道德經》共81章,文意深奧,很多人沒有耐心或者根本就讀不懂。其實,要想讀懂《道德經》,悟透這4個字就可以了。因為老子的《道德經》共5162個字,但思想精華都濃縮在這4個字上!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011、靜;
老子不同於孔子,他熱衷於出世,喜歡遠離塵世間的喧囂,看淡功名利祿,更喜歡融入大自然,去自然中尋求“道”的真意。正如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所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心如止水,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悟出了很多關於道的真諦,還告訴人們要守住“靜”字準則。
老子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説:“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意思就是説:人説的話多,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還不如保持虛靜沉默,把話留在心裏。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六章中説:“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意思是説:我們要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復的道理。
老子在《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中説:“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意思是説: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於淺薄;存心樸實,不居於虛華。他老人家苦口婆心地告訴大家要捨棄淺薄虛華,而採取樸實敦厚,少一點心浮氣躁,多一點靜定踏實。
老子在《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中説:“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意思就是説:清靜克服擾動,寒冷克服暑熱,清靜無為才能統治天下。
人的內心有兩種毒,陽毒是憤怒,陰毒是慾望,要想修己治心,首先要去掉這兩種毒,以歸復到內心清靜,才能“靜能生慧,靜能開悟,靜能正道”。正如《易經》中所講:“君子以懲忿窒欲”,才能積德積福。
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六章中説:“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他還是在告誡大家做個安靜謙虛的人,因為聰明的智者不多説話,大智若愚,反倒是那些到處誇誇其談的人,不是真正聰明的智者。
讀了《易經》,我們會發現它裏面的很多道理和《道德經》是相通的。比如,《易經》中説:“吉人自有天相”,何為吉人呢?《易經》裏面繼續解釋:“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由此可見,賢明智慧的人,往往言辭很少;急躁魯莽的人,往往言辭很多。
所以説,不管是《道德經》還是《易經》,都在告訴大家一個道理:做人要篤靜,要做一條潛龍,這樣才能多福。正如鬼谷子先生所説:“潛謀於無形,常勝於不爭不費”!
022、柔;
道教思想講究“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四兩撥千斤”,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講述了許多關於“柔”的大道。
他在《道德經》第四十三章中説:“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意思就是説:天下最柔弱的東西,騰越穿行於最堅硬的東西中。
他還認為,無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正所謂是“大象無形”,越是偉大的東西,越是看起來不起眼或者無形。就好比是這水和風,它們都是至柔之物,但也都可以擊穿最堅硬的實物。
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六章中説:“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意思就是説:人活着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乾硬枯槁了。
老子認為: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長的一類。所以我們不要因為自己柔弱而自卑,而是要積極樂觀,努力作為。因為凡是強大的,總是要處於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於上位。
他在《道德經》第七十八章中説:“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意思就是説: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
老子悟出的大自然規律便是:弱勝過強,柔勝過剛,我們若能儘早知曉,也可以儘早認知突圍,受益匪淺。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八章中説:“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意思就是説: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溪澗。
晚清名臣曾國藩在人生低谷的時候,看到了老子的這句話,大徹大悟,一改之前剛強的處世方法,收穫頗豐。他在家書中説:“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
為了緩和與同僚的關係,曾國藩還主動請左宗棠寫了一副對聯“敬勝怠,義勝欲;知其雄,守其雌”,時刻提醒自己要“剛柔並濟”地為人處世,最後他也是憑藉此法成功了。所以説,我們也很有必要結合生活實際,好好悟透老子《道德經》中所的“柔”字!
033、不爭;
不爭和無為,是老子道教思想的核心,他認為不爭是自然之道,無為能清靜而多福,這些思想都充滿着樸素的辯證法。特別是“不爭”2字在《道德經》中共出現 8 次之多,分佈在7個章節之中,其中第八章出現2次。下面我們來一起分析分析!
老子在《道德經》第三章中説:“不尚賢,使民不爭”,即: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聖明的君主若是按照“無為”和“不爭”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下也就自然太平。
老子在《道德經》第八章中説:“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他認為: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人也應該效仿水的謙下與不爭的品德,正所謂是“水低成海,人低為王”!
第八章最後一句,老子還強調説:“夫唯不爭, 故無尤”,即:智者的所作所為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做人難,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你做得越多,錯得越多。但又不是不作為,而是要看準時機,多去做有用功,如老子所説的“動善時”!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二章中説:“夫唯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即: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
為什麼這麼説呢?老子解釋説: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誇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長久。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六章中説:“以其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即:因為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你相爭。
用不爭去爭,是老子從大自然中領悟出來的大道。他發現: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是由於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夠成為百川之王。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着,與世不爭,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同理,聖人要領導人民,必須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下,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們的後面。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便是白巖松所解讀的“無私為大私”——真正無私的時候,得到的反而是最多的!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八章中説:“是謂不爭之德”,老子認為:不與人爭執是一種美德,也叫做運用別人的能力,而這也更符合自然的道理。
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三章中説:“天之道, 不爭而善勝”,即:自然的規律是,不鬥爭而善於取勝。要理解這一點,結合上面所説的“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以及“以柔克剛”的思想,便可以知曉。
老子在《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尾強調:“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告訴大家:聖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麼事都不跟別人爭奪;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聖人遇事謙退無爭,不爭名利,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無私奉獻,反而能保全自身!
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説的“不爭”,原本是對君王的告誡,現在看來更是適合所有人。因為不爭,乃大爭;不爭,則天下人與之不爭。我們靈活運用不爭的處世哲學,才能成其大,笑到最後,收穫最多。
不爭就是謙虛,而謙卦在《易經》中屬於大吉大利之卦,正所謂是“勞謙,君子有終,吉”。而且,天、地、鬼、神、人都惡“盈”而好“謙”,認為“滿招損,謙受益”。所以説,不爭是天之道,能夠悟透的人,都不是一般人!
結語:
《易經》第一卦“乾卦”裏面把人生分為六個階段:潛龍勿用、見龍在田、終日乾乾、或躍在淵、飛龍在天、亢龍有悔;這是一個由弱到強,最後得以善始善終的完整而完美的過程。
如何從波谷的“潛龍勿用”到波峯的“飛龍在天”,再到“亢龍有悔”,急流勇退,明哲保身,我們需要一套思想或者方法論來指導實踐。老子的《道德經》就是我們成功做人做事的最好指導思想,正如清代思想家魏源的所説:“老子之書,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而讀懂老子5000多字的《道德經》,只需要悟透以上4個字就可以了——靜、柔、不爭,因為整本書的思想精華都濃縮在這4個字上!我們若能深刻領悟這4個字,學以致用,定會是受益匪淺,勝讀十年書!朋友們,您覺得呢?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琢磨君已經開通了“國學文化交流圈”,歡迎大家加入圈子!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賬號,並在下方點贊、評論、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