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全國媒體利津行|利津縣王莊險工:巍巍堤工 水上長城

由 公西成化 發佈於 休閒

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許洪勝 呂康麗 劉炎 東營報道

11月14日,全國媒體利津行採訪團來到了被譽為“黃河下游第一險”的利津縣王莊險工,它位於山東省利津縣城城北13公里處,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工程長2526米,護砌長2920米,共有80段壩岸,素以險、峻、雄、奇著稱。

記者看到,黃河水在立着“王莊險工”石碑的堤壩前突然甩了一個彎,這個彎來得太急,水勢驟劇。巨大的水溜直衝而下,受阻後陡然折轉突出,由此形成巨大的衝擊力,此截堤段,水情極險。

據瞭解,該處原為大清河道一陡彎,1855年,黃河於河南蘭考銅瓦廂決口奪大清河道自利津入渤海,行水40多年後,黃河由“水行地中”漸成“懸釜之勢”,泥沙填滿大清河道,此處便以抱水迎洪、大溜頂衝而屢屢出險。據《利津縣誌》記載:“1883年至1955年,境內黃河實際行水55年,有24個年份在兩岸發生決溢39次,大小口門共82個。”而《利津縣黃河志》決溢年表中記錄,在王莊險工處決溢6次,在其上下不足20公里之內,則有46次之多。其位置之險,可見一斑。

治河有言:“伏汛好搶,凌汛難防。”一百多年來,黃河下游凌決一直是人們無法抗拒的天災。1951年2月3日,新中國成立後黃河第一次凌汛決口就發生在王莊險工。據工作人員介紹,當年酷寒異常,黃河冰封六百公里,冰厚量大史之罕見,流冰受阻積水如山,兩岸村民搶修巡堤,然而上游冰水傾瀉勢不可擋,冰凌擠爛壩身直撲堤頂,最終大堤潰決,淹及利津、沾化兩縣耕地45萬畝,村莊122個,受災人口8.5萬人,6人死亡。滾滾洪水衝破堤壩一瀉千里,萬馬奔騰勢不可擋,所過之處,房屋倒塌,田地淹沒,生靈塗炭,哀鴻遍野,昔日桑梓,盡成澤國……王莊險工由此得名。

隨着防洪工程的技術和水平不斷進步,到1979年,一種名為“席花縫”的砌石技術從王莊險工走向全河,一直延續至今。該技術由利津修防段工人蓋英俊等人在以往扣石壩壘砌方法的基礎上摸索改進而成,席花縫扣砌的優勢在於石料“咬茬”,避免了直縫、對縫,不僅結構嚴密、穩定性強,更整齊美觀、頗具氣勢。時隔近40年後,2016年王莊險工壩垛進行改建時,仍首選“席花縫”壘砌法,建成後的整個壩面如同一領條石編織的巨大蘆蓆,與奔騰呼嘯的黃河交相輝映。

遠遠望去,現在王莊險工段的黃河就像母親臂彎裏嬌氣憨態的孩子——安穩、馴順、聽話、乖覺,夢囈着翻翻身打打滾伸伸胳膊舒舒腿,然後一路笑語蹀躞奔向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