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瀕危的麻雀
麻雀作為世界上分佈最為廣泛的鳥類之一,如今數量已是大幅度減少,甚至在個別地區早已絕跡多年。媒體報道,棲息在荷蘭的麻雀數量相比1980年已鋭減了一半,而它在荷蘭是位列黑鶇之後第二常見的繁殖鳥類,如今卻被列入瀕危物種,加以保護。
不只是荷蘭,像英國、韓國、俄羅斯包括我國,均出現麻雀數量大幅減少的情況,但相比其他國家,麻雀在我國的歷史境遇更為複雜,以至於本土的家麻雀竟以“寵物鳥”被鳥類愛好者圈養:一隻身體健康的純種家麻雀,在鳥市輕鬆突破千元,而在50年代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2、 第一次人與麻雀的“鬥爭”
麻雀與我國人民的第一次大規模的對抗始於1958年,這一年備受爭議的“除四害”正式開始,而麻雀不幸成為了“四害”裏的一員。
到底為何消滅“四害”,尤其是麻雀,目前有兩種説法。第一種説法是朝鮮戰爭期間,1952年美國違背使用化學武器的國際禁令,違規使用細菌武器,一些攜帶病毒的昆蟲逃竄、散落到了我國境內。我國政府隨即發表抗議,並於當年3月份成立了“中央防疫委員會”。不過這一説法,並沒有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
事實上,50年代我國農業生產落後,而人口卻快速膨脹,所以如何提升糧食產量一直是各級政府、農業部門的頭等大事,自然以破壞莊稼、啃食糧食、危害人民健康的老鼠、麻雀、蒼蠅、蚊子成了重點整治對象。1958年轟轟烈烈的“除四害”運動正式打響,數以億計的人蔘與其中,而消滅麻雀的理由是它搶奪人的口糧、。有科學家專門計算,每隻麻雀一年可損壞5斤的糧食,而在物質匱乏的當時,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數字。
麻雀的心臟脆弱,連續劇烈的飛翔10分鐘,就會因心臟破裂而死亡,所以滅雀的方法也極為簡單、原始。白天損壞麻雀的巢穴,敲打臉盆、鐵桶,將竹竿綁上布條揮舞;晚上則利用手電筒、火把驅散它們。許多麻雀因得不到休息,常常是飛翔過程中突然墜落,要麼摔打而死,要麼是心臟破裂而死。
“除四害”可謂是“戰果累累”,上海第一次集中滅雀僅用了3天時間,就消滅麻雀8.8萬隻、剛孵化出的幼卵26萬個;第二次經驗豐富,兩天時間裏大約60萬隻麻雀失去生命。廣東省一年共計消滅了3100萬隻麻雀,而安徽省創造了全年滅雀1.35億隻的成績。資料顯示“除四害”的第一年,消滅的麻雀足足有2.1億隻,大量麻雀或被焚燒、或被掩埋。
麻雀消失的後果很快顯現出來了,1958年-1961年我國糧食產量大幅度的減少,而麻雀減少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國科學家通過解刨數百隻麻雀的內臟,發現所謂的糧食竟然只有零星幾個,絕大部分是草籽、小蟲。1959年中科院黨組書記張勁夫正式寫了一份關於麻雀問題的報告,指出麻雀利大於弊,並且立即得到了認可,麻雀的位置隨即被臭蟲取代。
3、從蘇聯引入麻雀後,第二次“爭鬥”開啓
滅雀運動導致我國的土著家麻雀瀕臨滅絕,如果指望它自然的繁殖,不知等到“猴年馬月”,所以進口麻雀成了唯一的選擇。我國從蘇聯進口的百萬只麻雀是西伯利亞樹麻雀,和我國本土的家麻雀相比,它體型小、羽毛光滑,警惕性高,周圍稍微有些風吹草動,立馬拍打翅膀飛走;而家麻雀體積略大、身體偏肥胖,羽毛有些毛糙,屬於“笨小、可愛”的類型。
另外蘇聯的樹麻雀,雖然叫樹麻雀,但喜歡在房舍的椽梁下、玉米桔梗堆裏“安家落户”,冬季時在農村的土房裏棲息的麻雀,基本都是樹麻雀。而家麻雀卻恰恰相反,喜歡在樹枝、樹洞裏築巢。
客觀而言,樹麻雀屬於典型的外來物種,因為體積小,也存在像貓、蛇這樣的天敵,但整體並不多,所以樹麻雀在我國開始了瘋狂的繁殖,數量快速攀升。等到了90年代,我國的樹麻雀早已達到了數億隻,農村常能看到大片的麻雀集體飛翔。
需要注意的是樹麻雀和家麻雀屬於同一物種,並不存在生殖隔離,所以自然環境下,兩者存在交配的機會,多年繁衍後,純種的家麻雀越來越少,這也是為何家麻雀價格高企的原因。
但2005年後麻雀數量逐漸呈現出減少的態勢。我國經濟蓬勃發展,2000年前後農村掀起了一股翻蓋新房的熱潮:以前是土培、粗木大梁的傳統土房,逐漸被水泥板房代替。另外大量現代化的農田設備使用,小麥、玉米桔梗多被粉碎,結果就是麻雀棲息的地方越來越少,嚴重壓縮了它們的生存空間。
更要命的是,我國大量化工廠、冶煉廠排放的污水,鑑於當時的生產條件,並未經過處理便一股腦排放到了河流、湖泊,水質嚴重污染,麻雀因飲水生病、中毒的幾率大增。人們為獲得糧食高產,農藥被廣泛使用,小蟲減少而麻雀中毒卻頻頻發生。
另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人們對麻雀的捕殺。和第一次獵殺不同,這次純屬為滿足口舌之慾。在偏遠農村,飯店以每隻一元的價格收購麻雀,轉手推出幾十元一盤的麻雀菜餚。這種情況持續了幾年,一些農户一天可捕捉5百多隻麻雀,收穫頗豐。
最後像山東、河北等地的麻雀大量減少,以前農村庭院、菜園隨時可見的麻雀,現在竟成了稀罕之物。保護環境、治理捕殺麻雀的現象將是恢復麻雀數量的必然選擇,而不是等到快要滅絕再行動。
原創: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