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8月6日,塞罕壩機械林場大喚起林場下河邊營林區,工作人員進行森林生物量(碳匯)建模外業調查。
趙 傑攝(人民視覺)
汽車行駛在塞罕壩機械林場的公路上。
肖文林攝(影像中國)
落雪時節,遊客在塞罕壩機械林場拍照留念。
陳振海攝(影像中國)
秋季的塞罕壩,層林盡染,五彩斑斕。
馬瑾文攝(影像中國)
遊人在塞罕壩領略自然風光。
吳 波攝(影像中國)
8月5日清晨,塞罕壩機械林場七星湖濕地公園,柔紗般的霧靄隨微風飄動。
趙 傑攝(人民視覺)
茫茫塞罕壩,荒原變綠洲。
塞罕壩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北部壩上地區。近60年來,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用實際行動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
塞罕壩林場建設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艱苦奮鬥史,塞罕壩葱鬱的林木,映照着中國矢志不渝的綠色行動。人工林面積居全球第一,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多年保持雙增長;“十三五”期間累計治理沙化和石漠化土地1.8億畝;水生態得到修復,大江大河干流水質穩步改善……綠色始終是中國發展的底色,美麗中國的畫卷不斷舒展。
傳承塞罕壩精神,落實生態文明理念,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