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走遍祖國大好河山,領略無數綺麗風景,一路行走,一路成長。我國的石窟文化有很多,像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和山西大同雲岡石窟這些聞名的石窟。今天,筆者要和朋友們介紹的是黃河之下的一個千年懸崖石窟——五佛沿寺石窟。
五佛沿寺石窟位於景泰縣東面的五佛鄉,距景泰縣城20公里。五佛沿寺即沿寺石窟。石窟中有五尊大佛,又名五佛寺。窟內兩旁有小佛千尊,俗稱千佛寺。據瞭解,五佛沿寺始建於北魏時期,但具體年月不詳,距今有1500多年曆史,唐、宋、明、清時期都曾重修過。據説寺廟原名五方寺,後因蒙古鹽商在此長期居住而改名為鹽寺,現稱沿寺。
走進五佛沿寺,我們可以看到窟前為磚木結構的三層樓閣,緊接石窟崖面,門前有一副對聯非常有意思,右聯“看河樓看河流看河樓上看河流河樓千古河流千古”,左聯“千佛洞千佛像千佛洞中千佛像佛洞萬年佛像萬年”。五佛沿寺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一座單體石窟逐步發展起來的佛教寺院,也是一處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和文物旅遊資源。沿寺石窟地處黃河渡口,是絲綢之路西渡黃河的重要渡口之一。自北魏開鑿石窟以來這裏既是佛教文化傳播的重要場所,也是漢民族與藏族、蒙古族商業往來的重要碼頭。對研究漢、藏、蒙的經濟文化交流和佛教藝術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石窟進深9米,寬7米,中間有5米寬方形柱直抵窟頂,塔柱四面開龕,龕內各塑像一尊。前面釋迦佛為清康熙年間重修,其餘三尊形態各異神態自若,腰細面圓,方頤突出,屬宋代晚期作品,窟後南北二角各塑一尊泥佛坐於束腰蓮座之上,較前者造型高大,金面豐腴,體態端莊,均內着“僧祗支”下着裙,外着袈裟,其造像特點大抵為晚唐和五代遺存。
在寺南約 100 米 ,傍河而建觀河樓,登樓俯視,滔滔湍流,盡收眼底。寺內有大雄寶殿、三清殿、財神閣等文物古蹟,享有中華之最的景電一期工程一泵站就坐落在這裏。
據筆者瞭解,文化大革命時沿寺石窟等曾成了被攻擊的對象。周邊的財神廟、龍王廟遭到了嚴重破壞,唯獨石窟據説因存放彈藥被神奇地保存了下來。這也是一處難得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