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者
你是我的一首詩,趕緊點擊進來看看吧!
關注
作者:伍振
《探尋“東方小威尼斯”——同裏古鎮》
“小橋、流水、人家”是江蘇蘇州同裏這座詩情畫意的江南古鎮最顯著的標籤,素有“東方小威尼斯”之稱。同裏因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退思園”,變得頗有名氣。
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的同裏古鎮歷史悠久,建鎮於宋代,距離蘇州城只有半個小時的車程。雖然同裏既沒有水閣烏鎮的名氣,也沒有碧玉周莊的精緻,也沒有古典西塘的柔美,但是卻也別又一番風韻。
在經濟大潮衝擊下,一些古鎮打着古城保護旗幟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小橋流水人家”變成了“小橋流水人雜”。同裏,是其中還有“人家”的一個小鎮,盡力保存古鎮原貌,將同裏的詩和遠方放在名人故居和小橋流水的遺夢裏。
史料記載,同裏,舊稱“富土”,後為藏富,兩易其名,唐初改為“銅裏”,宋時將舊名拆字為“同裏”,沿用至今。
同裏中園林非常多,其中最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要數獨秀江南的退思園了。建於清光緒年間的退思園設計的別具一格、無比精妙。園內佈局十分小巧玲瓏,含蓄而不張揚。佔地面積僅有6500多平方米,建造時園主追求園林的神韻與詩意,各類建築佈局力求精緻與玲瓏,品位清淡與素樸,移步換景,亭、台、樓、閣、廊、坊、橋、榭、堂、房、軒一應俱全,簡直就是一個江南園林博物館。因亭台樓閣及山石均緊貼水面,如出水上,所以又有貼水園之稱,在建築史上堪稱一絕。1986年,美國紐約市在斯坦頓島植物園以退思園為藍本建造了江南庭院“退思莊”,這説明,退思園代表中國走向了世界。
喜歡退思園的別緻與靈氣,但真正吸引我的是退思園的歷史與文化。退思園的主人任蘭生本是清光緒年間的安徽地方官員,風華正茂時遭彈劾失職,歸鄉後耗資建造一座小巧精緻的園林,取《左傳》“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而命名為“退思園”。1888年,安徽北部突發洪水,重新被任用的任蘭生騎馬視察災情。馬因洪水受驚,任蘭生被掀落摔傷,病重而卒,年僅50歲。臨終前,任蘭生仍心牽災情。
任蘭生的兒子任傳薪子承父志,一心報國。任傳薪早年就學於同川自治學社,和中國近現代政治家、民主人士、詩人柳亞子是同學,他們一起參與編印《自治報》,宣傳反清思想。1906 年(光緒三十二年)二月,在其母親的支持下,以退思園為校舍,聘請名師,創辦私立麗則女校,開創了古鎮女子受教育的先河,這裏也成為了新文化運動的根據地之一。至今,教學大樓仍保存完好,校門也基本保持原貌,我們漫步其中,彷彿聽到昔日麗則女校裏莘莘學子的朗朗讀書聲。
如今,那些經年時光已經遠去。任蘭生和任傳薪,身上氣節如竹的高尚情操,與品性如蓮的名士風範,也必將同這座中國獨特的貼水園林一起,贏得世人的尊敬。
如果把同裏比作是一座古建築的博物館的話,那麼以雕刻見長的崇本堂、嘉蔭堂就是這座博物館中兩件雕刻精緻的藝術品。“兩堂”枕河銜橋,錯落有致如鑲嵌在同裏的明珠。
水在這裏就如同一條生命線,串起了同裏古鎮的古往今來。古鎮像一顆珍珠鑲嵌在同裏、葉澤、南星、龐山、九里5個湖泊之中。川字形的15條河道把同裏古鎮,分隔成7座小島,有水就有橋,同裏有宋元明清橋49座之多。在這些小島之間,跟古橋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在古鎮,思本橋是橋齡最長的、也是最古老的橋。它建於南宋(公元1253年),距今已有700多年風風雨雨,雖飽經滄桑,至今仍傲然屹立,足見古代匠人嚴謹的“工匠精神”,暗含着文化的烙印,凝聚了先民的智慧,值得今天的我們思索。
這些古橋中,尤其以同裏三橋最有代表性,是同裏的橋中之寶。這三橋即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三橋呈“品”字型,跨於三河交匯處,自然形成環行街道。
同裏的橋與當地民風習俗有着緊密的聯繫,同里人非常看重“走三橋”。他們把太平、吉利、長慶三座橋看作是消災避難、吉祥幸福的象徵。但凡鎮上姑娘出嫁、小夥子娶親、老人做壽,定要走走這“三橋”。
隨着時代的變遷,網紅同里正在變紅、變新、變潮,但是,同裏骨髓裏的充滿古味、古風、古氣的文化底藴並沒有變,也不會輕易改變。正是這份“不變”,才讓同裏永生,才讓同裏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