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麻辣財經:38億畝“帶薪休假”,草原生態實現歷史性轉變

由 忻素芹 發佈於 休閒

七月的瑪曲草原美得醉人。天蒼蒼,野茫茫,湛藍的天空一碧如洗,綠茸茸的草原一望無際,黃河首曲展開曼妙身姿,盛開的金蓮花嬌豔欲滴。

“草場又綠了!小時候的草原又回來了!”甘肅省瑪曲縣歐拉鄉達爾慶村卓瑪加布感嘆。“拔草的人眼睛會疼”,從小聽着這句諺語長大的卓瑪加布,深愛着家鄉的草原。

可是,曾經的過度放牧,導致很多地方的草場嚴重退化。10多年前,全國草原面積持續萎縮,年均減少約50萬公頃左右。草原不堪重負,牧民們看着眼睛疼,更心疼啊!

從2011年開始,國家在內蒙古等8個主要草原牧區省份,全面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2012年,政策的實施範圍,又擴大到黑龍江等5個省的36個牧區半牧區縣,覆蓋了全國268個牧區半牧區縣。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草原牧區實施的投入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牧民受益最多的一項政策。政策實施以來,全國已累計投入草原生態補獎資金1300多億元,一大批草原生態修復重大工程啓動,草原改良持續推進。

盛夏時節,是草原最美的時刻。讓咱們一起跟隨麻辣哥,去感受那裏的天高雲淡、草木葳蕤,感受草原綠色發展的蓬勃脈動……

禁牧休牧、草畜平衡達38億畝,惠及1200多萬户牧民

打開地圖,東起內蒙古草甸草原,西至新疆戈壁荒灘,南越青藏高原的巍峨雪山,草原東西綿延4500餘公里,覆蓋着2/5的國土面積,防風固沙、涵養水土,是呵護大地的綠色“皮膚”。

“草場‘帶薪休假’,‘癩皮’不見了。”內蒙古錫林浩特市額爾敦塔拉嘎查牧民額爾登尼説,政府補貼春季休牧,羊羣定居,他家的500只羊舍飼圈養。從4月10日至5月10日,全市1800多萬畝草場全面休牧,草原“喘口氣”,提高了生產力。

在全國268個牧業及半牧業縣中,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佔57%,牧民90%的收入來自草原。草場“帶薪休假”,就是對牧民開展草原禁牧、實施草畜平衡等措施,國家給予一定的獎勵補貼。這樣草場休養生息,農牧民的收入也不會受影響。

在新疆阿克蘇地區,今年中央財政的1.67億元補獎資金已經到位。按照政策規定,對退化嚴重的温性荒漠、高寒荒漠和高寒草原等一般性禁牧,每年每畝的補助標準是6元;對水源涵養地每年每畝的補助標準是50元;實施草畜平衡管理,每年每畝的補助標準是2.5元。

“23頭犛牛,擠在100畝草地上,哪能受得了!” 青海省澤庫縣拉格日村牧民東知才讓説,合作社實行規模養殖,草畜平衡、以草定畜。單位草地上的犛牛數量少了,但它們吃得更營養,長得卻更壯實了。

近5年,拉格日村百畝草場載畜量減少2.02個羊單位,植被覆蓋度從六成提高到了八成。

“一下子減少400多頭牛,心疼啊!”來自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的康巴漢子公秋遲坦言,為了讓疲憊的草原“喘口氣”,公秋遲掏出賣牛的錢修了圈舍,建暖棚政府有補貼。

在甘孜州,禁牧4500萬畝,實施草畜平衡面積7963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到2019年底達到83.9%。

“光養草不養牛,吃啥喝啥?”把牧鞭交給合作社,青海省澤庫縣拉格日村牧民賽日加布一開始想不通。幾年下來,賽日加布服氣了,“這一步走對了!”去年他分紅加上務工,收入10多萬元。更讓他高興的是,黑土灘不見蹤跡了,草場變大了。

保生態富口袋,畜牧業加快向綠色生態轉型升級。

在科爾沁草原,牛羊過上“定居”生活。“住的是棚舍,遮風擋雨,吃的是苜蓿配青貯,營養全面。比起遊牧,一頭牛多長300斤,算下來就是幾千塊。”內蒙古科右中旗昂台屯牧民崔建國感慨。

在呼倫貝爾草原,牛羊可以“串門”。“拆圍欄,我舉雙手贊成!”內蒙古新巴爾虎右旗芒賚畜牧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米吉格道爾吉説,家家設圍欄,牛羊盯着一塊啃草場哪能受得了。現在整合草場四季輪牧,已完成季節性休牧15萬畝,劃區輪牧24萬畝,草場改良15萬畝。

截至目前,全國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實施面積已達到38億畝,佔草原總面積的63%,惠及1200多萬户牧民。

還是養殖,但方式變了。畜牧業從粗放發展轉向規模集約高效,從簡單利用草原轉向生態紅利共享。從呼倫貝爾草原到錫林郭勒大草原,再到新疆伊犁草原,牧民減畜轉產,草原禁牧休牧,科技人員攻堅治理,一片片“綠海”重現生機:

近8年來,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提高6.7個百分點,達到55.7%;天然草原鮮草總產量增加近1億噸,連續8年保持在10億噸以上,中國草原生態實現了從全面退化到局部改善,再到總體改善的歷史性轉變。

轉型發展,草原產業促進農牧民增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合理開發草業資源,依託草原風光,草地農業、草產品加工、清潔能源、觀光旅遊……一批新興產業湧現在廣袤草原,讓這顆“綠寶石”更加熠熠生輝。

“草原好風景,庭院有錢景。”甘肅省碌曲縣尕秀村的卓瑪草説,村裏建起自駕遊營地、草原帳篷城,她家開起了藏家樂,“客人絡繹不絕,品藏餐、唱藏歌、跳鍋莊,遊客和牧民互動,一年能掙10多萬元。”

得益於精準扶貧,尕秀村硬化巷道、建旅遊公廁、鋪光纖網,52户牧民吃上“旅遊飯”,去年全村接待遊客80萬人次,户均增收3萬多元。

近年來,到草原地區旅遊休憩、體驗草原優美風光和民俗文化的人數持續攀升,為進一步加大草原保護修復力度,提升草原生態服務功能,提供更多優質草原生態產品,注入了強勁動力。

草原金綠,河湖豐沛,百鳥蹁躚。內蒙古烏拉蓋草原牧民曹磊感嘆:“治好了鹽鹼斑,我家草場起死回生了。”在科技人員的幫助下,圍欄封育、撒腐殖酸,讓他家3萬畝退化草場治癒,平均植被覆蓋度達40%—60%。

“把沙丘分成若干格子,點播灌木,播撒草籽,一年又一年,草原就復活了。”走在寧夏鹽池縣貓頭梁村的山坡上,腳下踩的是麥草方格,鹽池縣林草部門相關負責人説,近10年,全縣超過120萬畝退化草原得以恢復,100畝以上的明沙丘基本消除。

“種草能賣錢?”剛聽説“糧改飼”,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河東鎮雙泉村三組村民張廣成驚得瞪大了眼。而如今則深信不疑。改種紫花苜蓿,一年收三茬,一畝能掙1000元。一條“養殖企業 合作社 農户”的利益鏈條形成,飼草種植面積過萬畝,草農平均增收上千元。

延伸鏈條,草原產品加工讓居民餐桌更豐富。走進內蒙古察哈爾右翼後旗娜仁圖雅家,奶香四溢,“鮮奶做出的奶豆腐、奶皮子,一點不愁賣。”去年加工廠投產以來,娜仁圖雅已經掙了100多萬元。截至去年年底,內蒙古民族奶食品生產加工作坊點共有1546家,年加工產值超10億元。

在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牧場科技範十足:自動飲水機靠太陽能發電,視頻監控實時觀察牛羣,現代化的棚圈寬敞明亮。阿巴嘎旗阿拉坦圖格日格嘎查牧民額爾登特古斯感慨,“以前騎馬去巡查,現在坐在家裏點鼠標,80多頭牛一個人就管得過來。”

水電路網設施不斷完善,額爾登特古斯扒掉了土坯房,蓋起了小樓,“液晶電視、筆記本、熱水器,家用電器啥都有,和城裏人的生活沒兩樣。”他頗為自豪。

轉型發展,草原產業促進農牧民增收。中國草種業、草地農業、草產品生產及加工業不斷髮展壯大,年產值超過7000億元。草原產業已成為具有重要生態、經濟和社會功能的基礎性產業,成了當地脱貧致富的主導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