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蛋殼大世界她把蛋雕帶進課堂

小蛋殼大世界她把蛋雕帶進課堂

蛋雕作品萌萌噠

小蛋殼大世界她把蛋雕帶進課堂

李亞萍認真做蛋雕

小蛋殼大世界她把蛋雕帶進課堂

學生做的蛋雕作品

小蛋殼大世界她把蛋雕帶進課堂

精美的蛋雕作品

河南商報記者劉慧麗/文受訪者供圖

當雞蛋做成美味後,蛋殼都去哪兒了?

或許大多數人的答案是丟掉或成為花肥。而在美術老師李亞萍的手裏,小小的蛋殼能變成一件非常精美的蛋雕藝術品。

一眼定緣,從此刀尖愛上“蛋”

一個小小的蛋殼,能在匠人的巧手中,呈現出一個絕妙的世界。而這樣的“絕活兒”,李亞萍早已駕輕就熟。

蛋雕,是一種在蛋殼上進行雕刻的手工藝術,融合了繪畫與雕刻。因其主材料蛋殼近乎圓球形,暗含“團圓”“圓滿”之意,有吉祥如意的寓意。一説起蛋雕,李亞萍便如數家珍,滔滔不絕。

“2008年,蛋雕藝術還被列入鄭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的蛋雕老師就是非遺傳承人。”一邊説着,李亞萍一邊拿起一個蛋殼,毫釐之間竟能隨意勾勒,盡顯乾坤。

第一次接觸到蛋雕,是在五年前,李亞萍只看了一眼,便愛上了這種“脆弱”的藝術。2015年,在一次備課、準備材料時,李亞萍偶然看到了一張蛋雕作品的圖片,很是驚訝。“從來沒見過這種藝術形式,也從來不知道在薄薄的蛋殼上竟然還可以雕刻!”驚訝,好奇,喜歡……這一切的內心湧動最終驅使她打定主意要挑戰這種藝術。

小蛋殼上雕刻大世界

“當時,通過文化館的朋友,我才知道咱鄭州有非遺館(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蛋雕還是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很快,通過這個項目,李亞萍就認識了她的老師——鄭州市非遺傳承人虎佔林老先生。也是從虎老先生那裏,她才慢慢地對蛋雕藝術有了更多瞭解,至此,她才算真正接觸到了蛋雕這門藝術。

“蛋雕是一個需要耐得住寂寞的活兒。”李亞萍稱,在雕刻之前,有很多需要準備的工作。選雞蛋時,要選顏色較深、較均勻、個頭適中、表皮光滑的,選好之後將蛋液和蛋殼分離。接下來,是一系列對蛋殼的處理。

消毒、靜置,等上三五天,讓蛋殼內部乾透後,才可以進行繪畫和雕刻。雕刻時,更要耐得住寂寞,刀尖在蛋殼上跳舞,一毫一釐間都需要極度的靜心和專一。每個蛋雕作品都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所以,對每一位雕刻者而言,每一個蛋雕作品都藴含了很多心血,也藴藏着一個大世界。

把蛋雕帶進課堂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李亞萍的蛋雕技術與日俱增。

2016年,她大膽地在學校成立了一個蛋雕社團,招生當天就贏得了一個開門紅。社團成功開設,李亞萍還邀約了虎佔林老師,定期到學校給學生親授指導。同時,李亞萍也會不定時地帶學生前往文化館、非遺館、蛋雕傳承人工作室進行參觀、交流、學習。

近兩年來,鄭州市第三十七中學的蛋雕課程形式多樣,作品屢受好評,在省、市級大賽中均獲喜人成績。

李亞萍在社團發展相對成熟時,又在學校開設了蛋雕校本課程,面向更多的學生。

當蛋雕藝術作為一門校本課程面向全部學生的時候,就要調整上課方向了:“課程以欣賞為主,作品不做強制要求,也沒有標準答案。”

比如,在蛋雕校本課上,學生要是能完整雕刻就雕刻出作品,雕刻不了就鼓勵他們發揮想象,換種藝術形式。“學生把蛋殼弄碎了,就做拼畫;他們不會雕刻,也可以在蛋殼上畫畫。”李亞萍説。

藝術沒有標準答案,美術沒有固定模式。由於李亞萍的課堂沒有標準答案,所以學生就沒有挫敗感,課堂氣氛一直都是輕鬆愉悦的。

與蛋雕結緣這5年,李亞萍和她所在的三十七中,一直秉承匠人精神在穩步提升。如今,已經42歲的李亞萍又邂逅了蛋雕與刺繡的碰撞,開啓了新一輪的學習模式。

來源:河南商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99 字。

轉載請註明: 小蛋殼大世界她把蛋雕帶進課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