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窯建盞,始於宋代,自鬥茶之風吹起,三百年間,建陽的窯火日夜不斷,這款精於人工成於天意的茶器,將宋人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完滿的融合在一起,從普通茶器成長為皇室貢品,成就了它的巔峯。
蔡京在《延福宮曲宴記》裏記載過宋徽宗為羣臣演示點茶道的一幕彷彿還歷歷在目:"上命近侍取茶具,親手注湯擊拂,少頃,白乳浮盞面,如疏星淡月。"
整個社會上至皇帝下至黎明百姓,皆是鬥茶的發燒友。
從圓點"鷓鴣斑"到長線條"兔毫",從清灰雅被到紺黑烏金,宋人對於建盞的追求樂此不彼。
▼劉松年·《攆茶圖》(南宋)
這些年建盞大熱,而且依目前的情況看,好的已經成了稀缺資源,如何在眾多盞中挑選出適於收藏的珍品呢?其實有玩過好盞的盞友不難發現,好的建盞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小編在這裏總結了一下,希望能在大家進入市場的時候提供一些輔助意見。
一隻盞拿到手上我們最先觀察的無非就是胎、釉、造型這三項;其實大部分會玩盞的盞友看盞有個習慣,首先就是翻過來看看盞底,這就是在觀察胎質、施釉和修足了。
對建盞來説,鐵胎與施半釉(施釉不及底)是它的特點,這我們都知道。其實標準的胎就是我們常説的鐵胎,含鐵量比較高,燒成後顏色略深比現代使用高嶺土的青瓷、白瓷深,也比同時期其他窯口的黑釉盞胎色深,色調也主要是鐵灰色。但除鐵灰色之外,還會有紅褐色系的胎體。
建盞胎顯得粗糙,有不規則且大小不一的點狀或絲絮狀凹坑,即一般所謂的顆粒感。古代陶工技術熟練,旋修底足的刀法利落,在轉折處產生明快的交接線條。
下圖是一隻李達老師燒製的鷓鴣斑建盞,可以看一下李達老師是怎麼處理修足的:
李達 束口盞
李達 束口盞
李達 束口盞
建盞的造型是建盞的骨,建盞造型主要可以分為四大類:敞口(斗笠),撇口,束口與斂口。論哪種最好看,是各花入各眼了,其中斗笠造型無疑是最有衝擊力的。
不過要説在古代,最受歡迎的盞型,還是要數那種深腹束口的。因為它最適合鬥茶啊。盞腹深,便於茶筅的使用,收斂熱氣利於發茶。若扁平外張,茶水容易溢出,散熱快。
李達 束口盞
兔毫
兔毫盞是建盞最為流行的品種。兔毫盞的析晶斑紋為黑色釉層中透出均勻細密的絲狀筋脈條紋,形如兔子的毫毛,故得此名。
雖然兔毫盞產量比油滴、曜變更高,但燒出結晶的形態、色澤、清晰度、分佈狀況變化多端,想燒出好的兔毫,也是要費很大力氣的。
兔毫紋的形態有長短、粗細、彎直等分別,色澤有金、銀、褐等顏色,分佈狀況有疏密、覆蓋範圍之別。不同色澤的兔毫,其結晶結構、主要成分會有所區別。
兔毫盞需要滿足:“兔毫疏密有致、邊界清晰、有三維立體效果、色彩銀藍為佳”!
油滴
極品油滴建盞需要滿足哪些基本的條件呢?
1、油滴斑紋大小不一,且清晰可見的為佳,盞內外斑點分佈均勻且飽滿的為佳。簡單説,可以觀察油滴是否能保持卵狀而不變形,盞內外油滴斑紋均勻分佈,要飽滿,要有三維立體效果。
2、油滴斑紋色彩呈現銀色,如果帶藍光更好。這裏需要説明一點,因為燒製銀色油滴盞條件非常苛刻,全程需要還原氣氛,如果還原過了,斑紋難顯;如果還原不夠,銀色油滴上會出現髒物感。所以,上品銀油滴需要銀油滴比較乾淨,沒有髒物感。
3、油滴斑紋要有很強的金屬感,玻化好,鏡面效果佳。當然不可否認,燒製過程是困難的,可是結果卻是攝人心魂的美。
李達 束口盞
李達 束口盞
曜變
日本古籍《君台觀左右帳記》曾記載,“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乃世上罕見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圍繞之玉白色暈,美如織錦,萬匹之物也”。
判斷一隻盞是否屬於曜變,宏觀上基本以是否有聚成羣落的斑核、隨光線變化的彩暈等為依據;近年來日方在微觀上也對國寶曜變做出分析,證實曜變不僅出自建窯,而且是一次上釉、一次燒成的自然窯變斑紋,非人工二次上釉所成。
建盞的燒成同時受到坯、釉、窯温和氣氛的嚴重製約,所以每一件斑紋優質的建盞,都是難得。
其實能達到以上這3點要求,就已經是很了不得了,修足乾淨、底釉烏黑,斑紋漂亮的建盞在現在的市場輕鬆能賣到高價。如果再有一些附加項,就是做夢也要笑醒啦。比如帶包邊,再比如帶刻款的,如有名師落款一類。這些雖然不是硬性條件,而且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但是,市場認可,會更具説服力一些。
以上就是我們綜合了博物館館藏和拍賣市場中建盞的特點,總結出的一些意見,如何在以上幾點特質和價格中調節平衡,買到自己喜歡的,就是考驗大家能力的時候了。
李達 束口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