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七個領域,一百七十多位專家研究這個“嬰兒”,其的能量超乎想象!

由 亓官天亦 發佈於 休閒

夏商周三朝也屬於上古時期,其中周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的時間最長大概有八百年。為什麼説是大概呢?因為關於西周的起始年代一直存在爭議,少的差了幾十年,多的差了上百年。國家曾經組織七個領域的一百七十多位專家進行了聯合攻關歷史學研究,最終確立周的起始時間是從公元前一零四六年開始的。

那麼周是哪一年結束的呢?公元前二百五十六年,西周聯合其他諸侯國出戰秦國,結果秦昭襄王兵踏洛陽城,西周國戰敗,周赧王及其西周君被廢為普通老百姓,而且不讓在原來的城裏待着。之後被氣死了,周朝從此就斷了線。此後,象徵王權的九鼎被秦國拿到了咸陽,史家就開始以秦紀年。

雖然周被切斷了,但是周是分封制的朝代,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又重新擁立了周天子的另一個兒子季宜臼為國王,史稱周平王,並重新組建了周王朝。

由於戰敗國都被毀,還經常有受到野蠻人的擾亂。所以公元前七百七十年,把京都搬遷到了洛邑並稱為東周,而前面的稱西周,所以東周是西周的延續,是一個朝代以政治中心的位置定義這種藕斷絲連的朝代成了慣例。

總之東周、西周是一個歷史朝代被分開了,但是有所區別。

首先是政治中心不同,西周首都鎬京,東周首都洛邑。其次是存在的年代不同,西周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從公元前一零四六年到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東周存在了五百一十五年,為公元前七百七十到公元前二百五十六年。

西周的時候,周王室手中握有強大的軍隊,諸侯們都安分守己,百姓樂享太平。東周的時候新王上位,就不一樣了,權利還沒有得到鞏固,諸侯們都盤算着如何取而代之。與東周相比,西周時期留下的文化歷史典籍很少啊,可以説是極少,但在制度建設與理論建設方面影響深遠。而東周時期留下的文化典籍很多,諸子百家產生於那個時代,文化堪稱豐富燦爛,在文化科學方面影響深遠。這是關於東周與西周的區別或分期。下面呢我們要説説西周?

西周在公元前八百四十一年以前,沒有確切的紀年,很多事件缺少史料證據,有傳説啊有故事,但是傳説故事呢很多是不靠譜的。那麼為什麼還要説西周呢?西周非常的重要。我個人認為三千多年前的周朝正是中華文明形成的幼年時期。所以,西周就是我們所説的那個“嬰兒”。

平時我們總説,三歲的時候看大,七歲的時候可以看到老。這一説法呢也得到了現代科學的證實。現在我們把零到三歲這一時期的小孩子稱作嬰兒期,三到七歲的孩子有着天才般驚人的吸收知識的能力。一個人到十七歲智力水平基本不會再發展,如果把這個時候的智力水平看作百分百的話,幼兒期的小孩兒就有百分之五十的智力了,四到七歲之間智力可以成長百分之三十的,七到十七歲這個階段獲得剩餘的百分之二十的智力。

人的幼年對自身性格、智力的形成影響至關重大。一個人如此,一個民族也是如此。弗洛伊德,國外著名的心理學家,他也認為,通過兒童的心理發現,可以描述古代人類的歷史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三千多年前的周朝正是中華文明的幼年。嬰幼兒時期的周朝對中華民族民族性格的形成與文化傳統的塑造。對於中國人來説,文化觀念的基本結構是周氏建構的周王朝所創立的宗法文化與禮樂文明和所謂的天命觀,是永遠也不會忘記。

因為從西周開始,它就像血液流淌在中華民族的骨子裏,世代相傳中國人尊老愛小的文化。知足,共尊一個祖先,尊祖敬宗、重血緣、重家族,求延續、求發展的價值判斷,以及孝的觀念都在這個時代萌生。周人的文明延續至今,對我們影響廣泛,也就是説中華文明基本上就是周的文明。在周文化的滋養中成長起來很多聖賢,周代的文明在孔子心目中地位是崇高的。

孔子非常認可週朝的制度,他以克己復禮,弘揚禮樂文明為己任,真正的做到了文化的傳承。於是孔子成為中國文化的標識,一種文化的性格,漸漸地成為中華文化的基本性格。

慢慢地,周人建立了天命的觀念,倡導德行天下,並建構了禮樂文明。天命原來由每一個部族可以爭取變成了合理的天命交接,文化秩序的延續。

從此華夏文明不曾中斷過,而且傳播力更加強大。在華夏文明延續的過程中,不斷疊加的文明擴散到漫漫歷史長河之中,甚至和四方的文明逐漸融合,由此可見,華夏文明的豐富與魅力。此後中國的政治、文化與社會制度都是在這個構架下擴充、改版、升級的,這也是我們今天在這裏評説西周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