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指紋”——名山淺丘上的茶山梯地

▲圖 / 陳浩森 攝

站在高處向下俯瞰,茶樹規律地密佈在淺丘之上,沿着等高線一圈一圈,彷彿一個個印跡清晰的“大地指紋”。

“揚子江心水,蒙頂山上茶”

説的是揚子江心的水是好水

蒙頂山上的茶是好茶

蒙頂山,又稱為蒙山

白居易曾有“茶中故舊是蒙山”一詩

形象地將蒙山茶比作一位老相識

無論是蒙山還是蒙頂山

皆指雅安名山

▼名山茶園 / 吳昭宏 攝

中國的名茶几乎都生長於著名山嶽之間

“高山好茶,借水而發”

如黃山毛峯、武夷巖茶、峨眉雪芽等

已經成為好山好水好茶的經典

雅安名山也是這樣一個地方

名山在地理上屬於

四川盆地丘陵區縣

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蒙頂山、蓮花山、總崗山三山環列

地形地貌以台狀丘陵和淺丘平壩為主

最高點1456米(蒙頂山上清峯)

氣候濕潤,雨量充沛

優渥環境條件

使得名山地區不僅產茶,而且產好茶

▼俯瞰茶園 / 趙敏 攝

名山也是“南方絲路”的主要通道

和“茶馬古道”的起點

茶與這片古老的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

這片土地與茶相生相伴

近年來,名山區也在大力發展茶產業

作為中國綠茶第一縣

茶產業已成為名山富民強區的主導產業

截止2019年

全區茶園面積達35.2萬畝

已建成四川最大的國家級茶樹良種繁育場

西南最大的茶樹基因庫

全國唯一的茶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蒙頂山茶葉交易所

▼朝霞映茶園 / 彭忠 攝

名山被命名為蒙頂山國家茶葉公園

名山蒙頂山茶也順理成章成為

國家地理保護標誌

茶山亦青山,茶園如遊園。

名山融茶之種植茶之生產

茶之旅遊茶之文化為一體

以茶促文旅、以遊銷春茶

佈局生態旅遊業態

發展生態康養旅遊

打造生態旅遊名片

名山的地理位置優越,地形地貌獨特

由於受到地質運動的影響

在萬古、新店、雙河等鄉鎮一帶

部分區域上升隆起

形成台狀丘陵和淺丘等地貌

紅星鎮的金鼓村茶園

就依偎在連綿起伏的淺丘懷抱裏

▼梯田茶園 / 名山區普查辦 供圖

茶園海拔高度在600-700米之間

氣候温潤,四季分明,特別適合茶樹的生長

當地的茶農經過多年深耕細作

充分利用了荒置的山地

將淺丘低山開闢為茶園

沿等高線精雕細琢

使其變成了一座座美麗的生態梯田

▼茶園掠影 / 趙敏 攝

站在高處向下俯瞰

茶樹規律地密佈在淺丘之上

沿着等高線一圈一圈

彷彿一個個印跡清晰的“大地指紋”

每年的清明節氣前後

是茶農們最忙的時節

各家各户都開始忙碌起來

輕盈的身體穿梭於起起伏伏的碧野之間

勤勞的茶農將嫩芽薄葉採摘下來

猶帶露珠的新鮮芽葉是山野的精靈

經過一系列精巧而繁複的工序

在短短時間內完成了奇妙的蜕變

變成了富有氣質與內涵的

生態健康綠茶

再貼上“名山茶”之印記

將其茶香沁滿全國各地

▼茶園生機 / 周志堅 攝

名山有四大萬畝觀光茶園:

茅河一把傘茶園、騎龍場茶園

牛碾坪茶園、紅草坪茶園

▼金鼓漫紗 / 彭忠 攝

金鼓村茶園是騎龍場茶園重要組成

茶葉種植面積規模達三千餘畝

錯落有致的茶樹

勾勒出迷人彎曲的線條

美麗的自然風光

與人造茶園景觀合相互交融

組成一串串綠色的音符

奏響出春天的輕快樂章

名山自古產茶

早在唐天寶元年(742年)

位於名山的蒙頂名茶因其

品質優異,工藝精湛

就被列為貢品

文宗開成五年(840)

蒙頂名茶便作為國家禮品

贈送日本友人

唐末毛文錫在其《茶譜》裏

對雅安名山茶有記:

“雅州(雅安舊稱)百丈、名山二者尤佳。”

▼金鼓茶園 / 鄭煥平 攝

自唐至清

蒙頂名茶年年入貢

1200餘年從無間斷

成為貢品的蒙頂名茶

價格昂貴

宣宗時,楊燁撰《善夫經手錄》記有

"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

宋時,因連年用兵

所需戰馬,甚至多用茶換取

蒙山茶作為一個響亮的品牌

成為“不得他用,定為永法”的易馬專用茶

▼茶園風光 / 熊翔 攝

直到今天

位於名山百丈湖之西3公里處

國道318線旁的"茶馬司"

建於宋神宗熙寧七年(1072年)

是全國唯一保存完好的

專司茶馬互市事宜的官辦機構遺址

遙想許多年以前

傳承了上千載的名山之茶

肩負着重要的歷史使命

——茶馬互市

▼茶馬古道上的馱茶工 / 雨城區普查辦 供圖

在背茶人的歇息聲中翻山越嶺

伴着清脆的鈴鐺與馬蹄聲

或北越巍巍秦嶺,上貢朝廷官府

或西穿茫茫雪域,連通異域藏區

為國家安定、民族團結

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如今

歷史的煙雲漸漸消散

原本用於上貢的名山茶

由高貴轉為親民

飛入了尋常百姓家

構成了我們生活所必須的

“油鹽柴米醬醋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73 字。

轉載請註明: “大地指紋”——名山淺丘上的茶山梯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