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景區如何告別“千街一面”?
近年來,文博考古熱、國潮風興起,不少地方建設仿古景區發展旅遊經濟。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時代,仿古建築營造出的獨特氛圍很容易勾起都市人的懷舊情結,也成為頗受遊客歡迎的休閒去處。
但是,一些旅遊景點通過仿建文物景觀打“擦邊球”的現象也遭受爭議。此外,許多城市相繼複製打造仿古景區,對歷史文化內涵的挖掘不夠深入、商業與文化比例失衡等問題也備受詬病。對此,業內專家呼籲,發展仿古景區要充分調研和挖掘歷史文化,不能照搬照套,景區規劃走創新精細化運作之路才是長久之計。
“山寨”文物層出不窮
近日,模仿北京八達嶺長城而修築的廣西“八字嶺長城”走紅,成為當地熱門“打卡”景點。據該旅遊項目負責人介紹,“八字嶺長城”在今年國慶假期試營業期間,接待遊客約3.5萬人次。
除了名字和建築風格與北京八達嶺長城相仿,“八字嶺長城”上還專門立有一塊“好漢坡”石碑供遊客留影。對於這段“高仿長城”,公眾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其缺乏歷史文化內涵,是“山寨貨”。有人則表示,對當地人來説,不出家門就能“遊長城”挺好,也能給當地增加旅遊收益。
實際上,諸如此類的“山寨文物”近年來不時出現在公眾視野。2015年,山西太原曾出現“山寨版”圓明園十二獸首。2017年,安徽太湖五千年文博園景區內,因建起了一片“山寨”兵馬俑羣備受爭議。而在陝西寶雞、遼寧綏中、重慶等多地都出現了“山寨版”天安門。
“現存古建築一般已成為不同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開發利用的空間比較小,這導致古建成為稀缺資源,市場上就推出大量仿古建築予以替代。”北京工業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研究員張建林認為,由於文博熱、考古熱的興起,仿古建築因古建文化而賦能,大幅度增加了商業利潤,也讓此類項目受到市場利益相關方的追逐。
此外,有專家認為,相關制度不完善也是導致“山寨”文物頻出的原因之一。一些“山寨”文物以影視城、旅遊項目甚至辦公樓等名目仿建,從而回避了《文物複製拓印管理辦法》中提出的複製、拓印文物應當依法履行審批手續的規定。
仿古街區緣何遇冷
“這種仿古街區去過一條就夠了,街上不是賣吃的就是賣些隨處可見的小商品。”最近到昆明旅遊的安徽人程茹,特意去了市中心一處古街遊玩。令她感到失望的是,古街除了一處復建的牌坊有些特色,沿街商鋪大多形式雷同,缺乏辨識度的石板路、瓦房頂等古建“標配”也與她在其他城市見過的並無太大區別。“我是在晚上7點左右去逛的,街上游客也不多。”她説。
近年來,隨着北京坊、西安大唐不夜城等融合商業文化的仿古街區興起,不少地方也模仿跟進。但是,一些動輒投資上億元建設的仿古街區因為“千街一面”、商業和文化比例失衡而遇冷的現象也時常出現。
“一些房地產企業跨行業投資旅遊景區項目,單純依靠景區收入很難快速收回成本,大多會通過建設仿古街區發展購物和美食行業來增加營收。”陝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化旅遊研究中心主任張燕對《工人日報》記者説。
今年3月,位於陝西藍田、投資達3.5億元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宣佈實施拆除,結束了它不滿4年的生命。以仿古建築、關中特色小吃作為主要賣點的民俗文化村開園之初,單日人流量曾高達12萬人次。但由於周邊景區同質化競爭激烈,又缺乏獨特景觀和特色文化,被民眾吐槽就是“仿古一條街”,開業一年多後,遊客數量就已鋭減,不少商鋪關門。
“優質仿古景區帶來的榜樣效應和商業價值吸引了很多投資商介入。這些旅遊產品相對便於操作,又高度可複製,也導致遊客對同類產品缺乏足夠的興趣,不再願意買單。”幻方旅遊設計機構總裁、旅遊規劃專家吳月湖認為,一些開發商以圈地為目的,在沒有對當地旅遊消費市場進行充分調研的情況下盲目投資仿古建築項目,導致部分仿古街區缺乏旅遊吸引力、門可羅雀,同時佔用大量建設用地,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
以“古”為根謀創新
最近,喜愛旅遊的黃女士來到陝西一處民俗文化園遊玩。該園區主打體驗關中地區古建築文化,但黃女士發現,園內的建築風格不僅限於關中古建,甚至還出現了西南地區特有的吊腳樓。“這種雜糅會不會讓人產生誤會?”黃女士感到疑惑。
在一些仿古景區,諸如此類仿古造型不嚴謹甚至移花接木的違和現象並不鮮見。
“脱離歷史人文土壤的仿古不僅會對缺乏專業知識儲備的遊客產生誤導,也會使人們對歷史文化的敬畏心受到衝擊,消解文物本該具備的嚴肅性。”吳月湖認為,建造仿古景點首先要深挖文脈,要能真正再現這個地域原有的歷史風貌。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老百姓對於旅遊體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些無中生有的仿建文物景點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藴作為依託很難長久經營。”張燕認為,景區的建設規劃還是應該堅持匠心為先,走創新之路,打造旅遊精品。
記者梳理發現,早在上世紀90年代,仿建景觀主題公園曾頗為流行。例如以北京圓明園被焚燒前建築為原稿,按1∶1比例選建圓明園18處景點的珠海圓明新園曾成為當地標誌性的旅遊項目。但隨着文旅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此類景區已很難單純依靠仿建吸引遊客。2012年,珠海圓明新園開始實行免門票入園,同時通過升級改造,增添了新的文旅場館和遊樂設施,從昔日的“皇家園林”變為接地氣的市民公園。
“做得好仿古建築的精品項目,也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結晶。以‘為未來留下文化遺產的理念’來做仿古建築項目,是做成精品項目的基礎。”張建林建議,仿古景區在規劃時,要考慮周邊整體環境的匹配度,將周邊的人文風貌納入其中,不能人為地隔斷原有的生活氣息或人文生態。(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曲欣悦)
內容來自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