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原來是金燦燦的?跟隨考古隊長,穿越到青銅時代去看一看

摘要:中國人的青銅器要麼和吃有關,要麼和喝有關,全是用於飲食,與西方的工具、裝飾品完全不一樣。
青銅器原來是金燦燦的?跟隨考古隊長,穿越到青銅時代去看一看

安陽殷墟是中國最重要的遺址之一,在考古界評選的“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中名列第一。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唐際根曾在殷墟擔任考古隊長達21年之久。在“一席·萬象”主題課程中,他為大家介紹了“商朝的青銅器與青銅時代”。以下為講座主要內容。

3000多年前的商王朝帶給我們最震撼的東西,除了甲骨文,還有青銅器。

商王朝之前是夏王朝,之後是西周王朝,夏、商、周加在一起就是中國的青銅時代。一般來説,青銅時代有1500多年的歷史。我們今天就來講一講青銅時代最鼎盛的時期———商王朝。

商王朝的時間跨度為公元前16世紀到公元前1046年,它的地域覆蓋了今天的河南省及其鄰近各省。那時候並沒有清晰的邊界,只是個大概範圍。

『古代人為什麼要製作青銅器』

先説説青銅器。青銅器是銅鉛錫的合金製成的,一般來説,包括銅鉛、銅錫或者銅鉛錫的合金。

青銅器有很多類型,比如鼎、罍(讀léi,編者注,下同),最有名的當然是司母戊方鼎。

那麼,那時候的人為什麼要製作青銅器?我們來看歷史。

銅器使用在我們國家的歷史較早。在仰韶文化時期,也就是距今約7000年到5000年那個階段就有銅器出土。比如,仰韶文化的姜寨遺址就出土過黃銅管。仰韶文化之後到龍山文化時期,也就是距今約5000年到4000年之間,出土的銅器就更多了,主要是一些小銅刀、小銅塊。

這些階段出土的小件銅器,並不是青銅時代的典型代表。真正的青銅時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一般認為,是從夏王朝開始。

夏王朝時代有一個重要的遺址叫二里頭遺址。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銅器,不再是小銅刀、小銅塊或者銅條等小件用具,而是變成了銅容器。

到了商王朝的時候,各種各樣的銅容器就更多了,也更加複雜了。這個背後,是因為青銅器被作為一種社會符號或者文化符號而得到推崇。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的青銅器那麼發達的原因。

中國青銅時代的青銅器和西方相比也很不一樣——我説的西方包括西亞地區以及東南歐。它們那個時代出土的銅器都是工具、裝飾品,偶爾有幾個人面像;而我們的銅器全是容器。

我們來看看商代的青銅器是做什麼用的。鼎,原始功能是煮肉的;簋(guǐ),裝食物的;觚,裝酒的;斝(jiǎ),裝酒的;爵,用來喝酒的;瓿(bù)、罍,都是酒器。也就是説,中國人的青銅器要麼和吃有關,要麼和喝有關,全是用於飲食,與西方的工具、裝飾品完全不一樣。

這就是中國人的文化,叫禮。禮是離不開吃與喝的,禮就發源於飲食。這些銅器都圍繞着飲食,同時,它們又融入了社會功能,融入了政治意志、精神內涵,包括宗教信仰。

比如鼎,這種在墓葬裏出土或者在特定的銅器坑裏出土的器物,都是給死去的人、給祖先的。它的祭祀品的身份就告訴我們,這是一件非同尋常的東西。

『背後都有豐富的歷史故事』

為什麼選擇青銅器來用於祭祀?第一,銅器不好做,工藝複雜,技術要求高。第二,銅器的原料不好獲得,屬於稀缺物品。第三,銅器很漂亮。它們當時是金燦燦的,不是青綠色的,上面有各種漂亮的紋飾,有些紋飾做得很恐怖、很猙獰、很神秘。就在這一系列複雜的製作過程中,青銅器變成了一個富有宗教信仰、富有政治意志、富有精神內涵的特定的東西。它是一個身份的象徵、一種政治地位的象徵,是一種重要的意願的表達,所以它非同尋常。這就是為什麼青銅器在那個時候被大量地製造出來並受到如此重視的原因。

舉例來説,觚、爵、斝是三件酒器,都與喝酒有關。喝酒就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因為它代表着“我有糧食,我才可以釀酒”。還有鼎,我們考古時發現的鼎裏,經常不是空的,裏面是有肉的,這也是有地位的象徵。

如果銅器上鑄有銘文,那就更有政治內涵了。比如,有一件青銅器上寫着“丙午,王賞戍嗣子貝廿朋……”,它的意思是説,丙午這一天,國王賞賜給戍嗣子海貝二十朋。一朋可能是10枚,那是很多的錢。戍嗣子拿到這些海貝以後,給他的父親癸做了一個寶鼎。所以,戍嗣子就把為什麼做這個鼎這件事記錄下來。

這些銅器背後都有非常豐富的歷史故事。到了西周的時候,很多的銅器上有更長的銘文。大盂鼎上的銘文有290多個字,毛公鼎上的銘文有近500個字,寫得洋洋灑灑,內容非常豐富。

那麼,從什麼時候開始,青銅器的這種神秘感和豐富的精神內涵開始弱化了呢?是到了戰國時候。戰國時候的銅器變得不太一樣,出現了大量日用銅器,比如銅燈盞,它沒有什麼精神內涵在其中,還出現了銅鑄的錢幣以及其他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器物。

也就是説,中國的青銅器在青銅時代是有豐富內涵的,而到了戰國以後,它的內涵慢慢消失了。所以,青銅時代是指那段特定的年代。

當然,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出土的戰國早期的曾侯乙編鐘,作為大型的禮樂重器,代表了中國先秦禮樂文明和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可以説是青銅時代的文明延續。

『用“模範”製作青銅器』

那麼,青銅器是怎麼製作的?

製作銅器的技術要求很高,首先得有銅原料,要進行採礦。我們考古時發現了好幾個商代的採礦遺址或者礦冶遺址。比如江西瑞昌銅嶺,明顯是商朝時候開採的,我們在那個遺址上發現了很多商代的文物。

除了銅原料之外,還要開採其他的原料,比如鉛和錫。幾年前我在安陽挖了一坑鉛錠,大家猜猜有多少?一坑鉛錠,我認真地數過,一共297塊,重4.7噸,可以做很多的銅器。

料備好以後,不要以為就可以做銅器了,還真不是那麼簡單。最關鍵的是要做模和範:先做一個模,再從模上套一個範,這就是“模範”的由來。

範是一種陶器。第一,範已經有了基本的器形;第二,範上有花紋的位置;第三,它有花紋的輪廓。這時,再用小銅針對陶范進行精加工,比如雕刻一下花紋,或用泥補上缺失的花紋,就能做出精美的陶範來。

上海有位學者長期研究銅器鑄造。他説,製作一件複雜的銅器,假設一共要花80天,79天都是在做陶範,鑄造只需要1天。

把陶範做好以後,還要進行焙燒、加温,再把一塊塊陶範組裝好,在泥心和範之間留下空腔。很多青銅器是倒過來鑄的,比如銅鼎,是3條腿朝上鑄的。這時候,要準備燒一鍋銅,而且還不能離陶範太遠,因為銅溶液很容易冷卻。

等銅融化以後,就可以開始澆鑄。澆鑄完以後,再把陶範砸掉。一打磨,銅器就出來了。

我們在考古時發現的陶範很多,所以能夠根據各種陶範拼湊出當時澆鑄青銅器的過程。商朝的人做銅器,大多是採用塊範法,就是用一塊塊的範組合起來鑄造。

偶爾也用燒失法。商朝有一種銅卣,相當於今天的罐子,銅卣上有一個提樑,那個提樑是可以活動的。這是怎麼做的呢?後來有人研究明白了。古人先把這個罐子做好,然後在罐子上做出兩個環來,再搓一根繩子,綁到那個環上,用泥巴把繩子裹起來,然後鑽一個孔把繩子燒掉。繩子燒掉以後不就有一個空腔了嗎?再把銅溶液灌注進去,最後把泥範一敲掉,這個提樑就可以活動了。這實際上用的是燒失法。

『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的新面貌』

商朝的人做了這麼多銅器,費了那麼大的功夫,它對後世有什麼意義呢?

我覺得,青銅器對中國歷史最大的影響就是,它使得中國出現了青銅時代。而這個青銅時代,不是説就在商王朝或者夏王朝的某一個地方,而是影響了整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

我們來看看那個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麼。還是以商王朝為例。商朝遷過好幾次都。商王朝晚期的都城在安陽,安陽之前在鄭州。

當商王朝的都城還在鄭州的時候,那是公元前16世紀,當時發生了一件事情,商王決定南征,派了一支軍事力量向南進發。他們到了今天的武漢。本來武漢這個地方是有人生存的,但是商朝人來了,就把這個地方佔領了,佔領以後建立了一個據點。今天我們發現了這個據點遺址,把它叫作盤龍城遺址。這個遺址出土了很多銅器,包括斝、尊。尊和斝都是商朝人使用的銅器。我們還發現了很多陶器,也是商朝人使用的。

商朝人建立了這個據點以後沒有停步,繼續南下,這使得商王朝的技術和制度整個從黃河流域南移了。銅器不僅代表當時先進的鑄銅技術,還代表那時候的先進制度。因為商朝人的宗教信仰、精神內涵也已經融入尊、斝、鼎這樣的器物中。

隨着商朝人的南進,中原文明對長江流域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盤龍城遺址所代表的商王朝文明繼續向南發展,進到江西境內,進到安徽境內,然後到湖南境內,再溯江而上,到達成都地區。中原發達的文明一下子覆蓋了長江流域。

在江西的新幹縣發現了一座墓葬,這個墓葬裏出土了很多青銅器,這批青銅器上的虎形象特別引人注目。有人認為這個地方就是甲骨文裏記載的“虎方”。為什麼這個地方會出現在甲骨文裏?説明它與商王朝是有聯繫的。

大家知道,成都平原有三星堆遺址。三星堆遺址在1986年的時候挖出了兩個祭祀坑,分別是一號坑和二號坑。一號祭祀坑的年代相當於殷墟文化早期,二號祭祀坑的年代相當於殷墟晚期。這兩個坑很大,裏面出土了很多青銅器,有的青銅器上貼着金。

也就是説,正是公元前16世紀商文明南下,帶來了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的新面貌。本來長江流域的古人也會做青銅器,只不過他們做的都是小器物,比如銅鈴。等到北方的青銅鑄造技術傳入以後,他們也會用範做食器、酒器、禮器了。這個過程,就是北方文明融入的過程。

在商王朝,有一種銅器叫鉞,是斬殺、砍頭用的。它是軍權的象徵,代表權力。在江西新幹縣的大墓裏也出土了一件鉞,這是北方文明融入的實例。

『兩河之間南北文化大融合』

但是,長江流域也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它不是一張白紙。當北方文明來了以後,它一方面吸收新的東西,另一方面也要繼承自己的傳統,這樣就出現了文化的選擇、文化的抗爭、文化的融合,這些都在青銅器上看得清清楚楚。

比如,三星堆出土的銅器裏有大量的人面像,我們把它叫作偶像。可是這些偶像在商文明裏是基本上看不見的,也就是説這是本地的一個傳統,這個傳統是三星堆本身的。

可是,三星堆確確實實又學習了中原的文明。比如三星堆出土的銅尊或銅罍,明顯是學着商朝人做的,因為一看就知道這是商朝人的東西。但是有意思的是,他們學做的東西,又學得不太一樣。花紋似像非像,可能他們想學北方的花紋,可畢竟是本地的工匠,對北方的紋飾沒有充分的理解,所以怎麼做都不像。此外,他們是用南方的土來製作陶範的,所以鑄造出來的陶範砂眼比較多,用法也不一樣。

有一件從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銅尊,底下是一個座,座上有一個人,人的頭上手扶着一個東西。這件銅尊的樣子明顯和中原商文化同出一轍。在商王朝,這樣的尊是用來裝上酒敬祖的。可是在三星堆文化中,這個銅尊不是埋在墓裏的,而是祭祀時跪着託着頂在頭上,是用來敬天的。這就是文明的融合。

當然,長江流域本地的傳統仍然根深蒂固。比如鐃,在商王朝,鐃都是很小的,一般是三件一組,叫邊鐃,敲出來的聲音是有音階的。可是在長江流域,鐃是單件的,而且特別大,有時候一個鐃200多公斤,抬都抬不動。

所以,當商王朝的青銅文明達到最鼎盛的時期,引發了中國兩條大河之間文明的交融,最後形成了一個大的青銅器文化圈——三星堆的、江西的、中原的,形成一個橫跨兩河的巨大地域的文化圈。而這個文化圈裏各種文明因素在一起交融、學習、吸納,發明一些新的東西以後,又反過來對中原文明產生影響,最後形成了兩河之間南北文化的大融合、青銅文明的多元一體。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547 字。

轉載請註明: 青銅器原來是金燦燦的?跟隨考古隊長,穿越到青銅時代去看一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