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俠義文化的差異——梁山好漢與俠盜羅賓漢的差異性比較

中國的《水滸傳》和英國作家羅絲瑪麗的《綠林英雄羅賓漢》均是描寫綠林英雄從被迫起義到接受招安直至覆滅的兩部小説,是展現中英兩國"綠林豪傑的頌歌,也是兩部英雄傳奇的豐碑式的作品。 二者不論是成書的過程,還是思想主題,乃至人物形象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相似性。

《水滸傳》中的宋江和他的一百多位追隨者以"義"為旗幟,嘯聚水泊梁山,劫富濟貧,懲治貪官污吏,為百姓主持正義。後來宋江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參加了徵方臘的戰爭。戰後並未得到朝廷的封賞,最終死於朝中當權者的毒酒。在同樣發生於12世紀的羅賓漢嘯聚山林的故事中,羅賓漢和他的朋友們出入綠林,乾的同樣是除奸扶良、劫富濟貧的義舉。

《水滸傳》人物刻畫細膩,情節波瀾壯闊,再現了宋朝規模宏大的農民起義運動過程;《綠林英雄羅賓漢》對人物的描寫細緻入微,對鬥爭場面的敍述驚心動魄,生動地展現了英國農民起義運動的發展歷程。兩部小説均以農民起義對抗殘暴的封建統治階級為核心,以頌揚綠林英雄的兄弟情義為主線,在很多方面都具有相似性。

二者的相似性

相似的主題。"官逼民反" 、"亂自上作"是《水滸傳》的思想主題。 作品展示了北宋末年內外交困、混亂不堪的時代面貌,皇帝昏庸無能,奢淫無度;奸臣一手遮天,打擊忠良,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惡霸、地痞勾結官府, 為非作歹,欺壓百姓;遼國又不斷侵擾宋朝北部邊境,,宋朝政府連年用兵,勞民傷財。 種種因素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宋江為首的豪傑以梁山泊為根據地,與官府對抗,顯示了梁山好漢們造反起義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綠林英雄羅賓漢》表達出了幾乎同樣的思想主題。 羅賓漢的故事發生在諾曼統治時期,這是英國曆史上最黑暗的統治時期。國家的土地由領主和僧侶們控制,反動勢力的代表人物蓋伊想霸佔羅賓漢的田莊,逼迫羅賓漢放棄了家園,同其他受壓迫者一同逃到了舍伍德森林深處,與腐敗的統治者展開了對抗。

人物的相似。《水滸傳》塑造了以武松、魯智深和林沖等人為代表的眾多英雄人物。他們武藝高強,嫉惡如仇,有着徹底的鬥爭精神和勇氣。在《綠林英雄羅賓漢》中,羅賓漢、小約翰 、脱克修士、威廉姆等英雄人物也具有武藝高強、智勇雙全的特點。羅賓漢不但能以一敵十,還擁有高超的箭術,具有超人的智慧和勇氣。

宋江身上有着強烈的"忠君 "思想。 宋江對於皇帝和統治階級,經常會存種種幻想,總希望有好皇帝和忠臣、好官們來使政治好起來,把黑暗的統治歸因於奸臣和濫官污吏。這種愚忠和迷信的思想,不但造成了宋江的悲劇,還使得一場很轟轟烈烈的農民革命就被葬送了。以羅賓漢為代表的英雄們,也處處表現出了"忠君"的傾向。羅賓漢面對理查王時,向國王訴説了自己迫不得已落草的原因,並表明了對國王的忠心。 這一點與宋江是十分相似的。

成書過程相似。《水滸傳》的成書經歷了一個從史實到民間文學,再到作家文學的創作演變過程。宋江起義最初只在《宋史》中有寥廖數字的記載,宋末元初的 《大宋宣和遺事》又以"講史"形式記錄了梁山泊聚義的故事脈絡,再經過元明雜劇一大批 "水滸戲"的發展,施耐庵在此基礎上博採眾長,去粗取精,才創作出了《水滸傳》。

羅賓漢的名字最早出現在1420年出版的 《蘇格蘭編年史》中,最初只是一位在理查一世在位時出沒於英國北部的強盜。後來 英國的馬丁根據民間傳説,寫了一首描寫羅賓漢事蹟的長篇謠曲,把羅賓漢與獅心王理查的歷史聯繫在了一起。1892司各特的長篇歷史小説《艾凡赫》刻畫了羅賓漢這個傳奇人物, 羅絲瑪麗就是依據有關羅賓漢事蹟的謠曲、戲劇等創作而成的一部小説。 因此,《綠林英雄羅賓漢》也經歷了一條由史實到民間文學, 再到作家文學的創作過程。

二者的差異

1、羣體與個人

從兩本書名的命名上,就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水滸傳》採用的是英雄的總體來命名,《綠林英雄羅賓漢》則是用個體的英雄來命名,這是中國強調羣體、集體概念;而西方強調個人意識,注重個人的自由與權利這兩種不同文化下,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的直接反映。

愛琴海中的克里特島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克里特人在海洋貿易及人與海的搏鬥中,發現了個體的人在商業往來中的價值與意義。作為個體人的力量和智慧,在克里特人身上越來越多地突顯出來,由此培養出西方人個體本位的文化精神。西方海洋文化孕育出來的社會精神,使西方人形成一種以個人為中心的價值取向, 強調個人的自由、權利和個人的獨立性。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人的社會存在依附於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家庭。 這種依附方式與小農經濟生產結構形態有着直接的關係。在以家庭為單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生活必需品在家庭內部就可以實現,生產者和消費者不需要與外界發生聯繫。這種脆弱的生產方式要求農民必須以家庭或宗族為單位協同勞動,才能抵抗自然災害和人為力量的侵擾。 因此個人必須依附於家庭,依附於羣體。這種以家庭為核心的羣體本位觀念,培育出中華民族傳統的責任感,也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人治"與"人道"

《水滸傳》中有不少關於血腥、暴力的描寫,使得小説內容充滿野蠻性、破壞性。 武松殺嫂、血濺鴛鴦樓、宋江殺閻婆惜都是一些極端血腥的復仇行為。 這種以虐殺反映了中國綠林英雄的侷限性。而羅賓漢雖然也劫持有錢人、騎士和僧人,卻從不亂殺無辜。 這種"人道"的描寫在書中比比皆是。這些差異是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傳統導致的。

英國作家的創作思想中,普遍帶有人道主義色彩,他們崇尚仁愛、寬容和寬恕的態度,這與西方人自覺的法制觀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西方基督教宣揚人道主義精神,崇尚慈愛與仁慈,主張愛的感化。正如培根説的那樣:"復仇是一種野生的裁判。人類的天性越是向着它。 因為頭一個罪惡不過是觸犯了法律。可報復這件罪惡和舉動卻把法律的位子奪了",這就是西方所謂的"騎士精神"和"紳士風度"。

中國古代的復仇價值觀則受到" 人治"文化的影響。儒家鼓勵復仇行孝、伸張正義,佛教宣揚"惡有惡報",這使得中國人認為:如果復仇是為了伸張正義,那麼違法復仇就必然合乎倫理人情,並受到人們的追捧,也會得到作家和讀者的垂青。

3、女性觀的差異

梁山英雄們絕大多數是不近女色的,對待婦女的態度甚至是仇視的 。他們可以輕易的拋妻別子,好漢們一旦與妻子發生衝突,責任總是在女方。 "女人是禍水"論在《水滸傳》中是十分清晰的。潘金蓮、王婆、閻婆惜、潘巧雲、賈氏,都成了逼迫英雄落草的罪魁禍首,遭到梁山英雄的無情殺害。

還有一類婦女, 如母大蟲顧大嫂、母夜叉孫二孃、一丈青扈三娘等,在《水滸傳》中已被刻畫成了一個個英雄豪傑, 她們被作者男性化了,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女性形象,因此可以成為肯定和讚美的對象。

《綠林英雄羅賓漢》中的英雄對女性一般能夠給予尊重和肯定。羅賓漢立下了"絕對不許傷害婦女,或是陪伴婦女的男人"的規定,他們不僅嚴格執行了這條規定,而且還積極主動地去保護婦女。他們拯救瑪麗安和愛麗絲於危難之際, 幫助羅賓漢和瑪麗安、 戴爾和愛麗絲這兩對戀人終成眷屬。

《水滸傳》和《綠林英雄羅賓漢》中關於女性和愛情的差異,主要取決於中西方文化上的不同。 男尊女卑是東西方文化傳統的共同特徵,但是這種思想在中國更濃厚。

中國傳統文化是具有節慾、抑欲和滅欲特點的。宋元時期這種觀念得到進一步強化,程朱理學提出了 "存天理, 滅人慾" 的思想。加上中國人對元陽存有莫名的迷信,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英雄一般不近女色,梁山英雄也不例外。 而古代的西方社會宗法觀淡漠,對女性加以束縛的同時又體現出了一定的寬容性,對人的正常慾望持某種肯定和讚賞態度。這種思想自然也影響了羅賓漢們。

4、行俠的動因

《水滸傳 》的 108條好漢中,雖然有很多是迫不得已上的梁山, 但除了林沖等少數英雄之外,絕大多 數都與社會的壓迫沒有直接的關係。他們有的是因為犯了事,上梁山避禍;有的原來就是官軍,是在征剿梁山的過程中損兵折將,無奈之下上了梁山。還有不少好漢原來就是地主階級,過的是富貴生活,他們並沒有經歷過剝削和壓迫。他們的落草,是梁山"逼良為盜"所致。就算是以李逵、三阮為代表的社會下層,他們或四方遊走,或依人作客,或幫忙幫閒,大多也是靠吃富人們殘羹剩飯而生活。他們上山,是衝着"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好生活而去,完全是一種自覺自願。

而在《綠林英雄羅賓漢》中,羅賓漢説過:"這個世道,領主和僧侶們爭權奪地,對於耙田的小農奴百般剝削, 不顧規矩, 榨取地租、勞役。這算什麼世道!"在當時的英國,農奴們並不比畜生值錢,領主對他們衣生殺予奪的權力。即使像羅賓漢這樣的自由民,也常常受到貴族們的欺凌,他們的土地也常常被貴族們覬覦以至於無理霸佔。對這些自由民和農奴來説,綠林在是一片自由、平等的天地,他們的聚義,是那樣的毅然決然。

5、人物命運歸宿

梁山上以宋江為首的中下層官吏投身綠林大多是形勢所迫,所以他們大多願意跟隨宋江接受朝廷的招安,成為封建統治者的工具。梁山的勢力逐漸被削弱並一步步走向解體的命運也就不可避免。縱覽全書,這些好漢們始終沒有擺脱"皇權至上"的思想束縛,這也導致了他們難逃被統治者利用的命運。從梁山英雄的命運歸宿可以看出,當時的中小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缺乏徹底的反抗精神和革命意志。

羅賓漢敢於正面反抗封建統治者,他們殺死惡霸後義無反顧地投身綠林,對原來的生活沒有絲毫的留戀。這與《水滸傳》中的英雄為情勢所迫,最終"逼上梁山"的遭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羅賓漢把鬥爭的矛頭直接指向了反動統治者,他們立場堅定,在反抗暴政時毫不猶豫。這與《水滸傳》中宋江期待朝廷"招安"的態度完全不同。小説的最後,羅賓漢雖然遇害,但他的故事永遠被人們傳頌。因為以羅賓漢為首的綠林英雄所擁有的正義和善良的品質,成為英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相比之下,梁山好漢歸順朝廷後,成為了統治者剿殺其他起義軍的工具,英雄命喪沙場,兄弟離心離德,梁山也最終解體,讓人為之嘆息。

宋江與羅賓漢之比較

《水滸傳》代表了封建士大夫對知識分子的個人發展的政治要求,《綠林英雄羅賓漢》則代表了英國普通羣眾的社會公平訴求。

宋江的一言一行都表現出封建社會中飽受儒家文化薰陶的知識分子的政治追求和社會理想,那就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他完全忠於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去做一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所謂的有用之才。宋江的故事之所以在過去的數百年間飽受追捧,也完全是因為他的追求代表了傳統的中國知識分子的政治追求和社會理想。

宋江的故事能受到廣大普通羣眾的歡迎,是因為除暴安良,使貧苦人過上公平幸福的生活的故事一直以來都是他們喜聞樂見的情節。以宋江的經歷而言,他絕非是一個反叛者,而是在封建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下忠於信念和信仰的人。

羅賓漢是一位"通情達理、品德高潔的綠林好漢"。在故事的結尾,羅賓漢被一位女性出賣而殞命,他的死亡難以給讀者帶來更加深刻的反思。他對他所處的時代以及個人在時代中的命運,並沒有宋江式的深思。他要做的僅僅是一位騎士所應當做的,那就是扶危濟困,忠於愛情。他所從事的也是頗具個性化的鬥爭。

結語

《羅賓漢》和《水滸傳》是兩部創作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卻在主題、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等方面驚人相似的作品。 通過二者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中西方在傳統文化、思維方式、人生價值等方面的不同以及產生這種不同的原因。

同樣是忠君,羅賓漢的動機與宋江是不一樣的。 宋江是出於對皇帝的愚忠, 是封建忠孝觀念促使他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 羅賓漢身上體現出的則是一種理性的忠心。

在階級社會中, 那些被壓迫,受苛虐的人們嘯聚山林,宣泄的是人性原始的衝動,是在社會公道、社會正義和社會理性遭到踐踏攪亂之時的一種必然反應。《水滸傳》和《綠林英雄羅賓漢》人物形象在行為上、思想意識方面的差異, 正是由於地域、時代和民族的特色,以及中、英兩國文化上的差異造成的。

《水滸傳》和《綠林英雄羅賓漢》分別以中英兩國的封建社會為背景,由於當時社會條件的制約,小説人物缺乏先進的指導思想,沒有提出"徹底推翻封建王朝"的革命綱領,而只是反抗當時的封建統治者,不可能摧毀封建社會的根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859 字。

轉載請註明: 中西方俠義文化的差異——梁山好漢與俠盜羅賓漢的差異性比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