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張愛玲、楊絳,別樣才情別樣人生
1921年,林徽因決定回國。因為她受到了徐志摩的熱烈追求,而此時的徐志摩,尚為人夫——他還沒有和張幼儀解除婚姻。
少女林徽因面對青年才俊徐志摩,説不心動是假的,但她出於內心良知,不願意傷害張幼儀。她在信中對徐志摩説:
請原諒我的怯懦。我還是個未成熟的少女。我不敢將自己一下子投進那危險的旋渦,引起親友的誤解和指責、社會的喧囂與誹難。……我降下了帆,拒絕大海的誘惑,逃避那浪濤的拍打。
林徽因勸徐志摩:
志摩,我理解您對真正的愛情幸福的追求,這原也無可厚非。但我懇求您理解我對幼儀悲苦的理解。她待您委實是好的。……儘管幼儀不記恨於我,但是我不願意被理解為拆散你們的主要根源。她的出走,使我不能再在倫敦住下去。
讀完這幾節,一個明事理的少女躍然紙上。但在其他文字裏,仍然透露出了一個少女的真情。她形容自己:
我不能等您回來後再做這個決定。那樣,也許這個決定永遠也無法做出了。
從這裏可以看出,林徽因的回國,確實是一種逃避。從她日後嫁與梁思成的舉止來看。林徽因確乎是一個理智大於情感的女性。她對徐志摩有情,但沒有選擇飛蛾撲火。
有分析認為,林徽因不像一般少女那樣輕易沉入愛河,是因為原生家庭的影響。
這裏的影響,不單指其父對她的開明教育,更多的,是因為她的生母,一個不被丈夫熱愛,成日裏將哀怨傾瀉在女兒身上的女子的命運,深深地影響了她。
也許在小小的林徽因心中,早已種下“熱烈的感情只是一時的,最終家庭生活,拼的還是人品”這樣的觀念——誰能説林父林母在最初,就沒有過熱戀呢?但最終,林父還是會移情她人,晾着林母房中生怨?
事實也證明,徐志摩的熱情是真的熱情,而這情,也未免氾濫不穩定。
所以,林徽因得以歲月靜好,有了《你是人間四月天》的輕喃。
而張愛玲,本也見過太多大家庭的無情冷酷,為貪戀那一點温暖,飛蛾撲火,低到了裏。卻最終遍體鱗傷。
她太過性情,以至於不能獨善於紅塵。晚年尚要偏居一隅,陪伴她的,只有她自己。
也幸好,她有一支筆,可以慰風塵。
只有楊絳,得以笑看人間。
她與錢鍾書,因性情相近,家世相當,相扶相攜一輩子。
魯迅先生曾説過: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楊、錢伉儷,知心知己。
錢鍾書不會修門鎖,楊先生可以代勞,不因男女分工而怨。
楊絳先生未起牀,錢先生可以將早餐送到牀邊,不因為君子遠庖廚止步。
兩人有着很高聲望,卻陋居鬥屋而自樂,是為一快事也。
試想今天的飲食男女,若無豪宅寶馬,焉能不生怨望之心?
楊先生身為女子,卻於紅塵俗世間怡然自樂,實為通透之人。
民國這三位奇女子,尚有許多精彩之處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