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懶”的一首詩:全詩31個字有27個重複, 卻成千古經典!
如果沿着中國詩歌的發展史溯源,其源頭一定會與《詩經》有關。《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所以,《詩經》又有個別名,叫《詩三百》。《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的《風》,收錄的是周代各地的歌謠,包括了十五個地方(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衞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的民歌,又叫“十五國風”。《風》有詩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周南中的《關雎》、《桃夭》,魏風中的《伐檀》、《碩鼠》,秦風中的《蒹葭》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在五風中,也有一首非常特別的詩作——《國風·王風·黍離》,全詩三節,每節是39字,共含有117字。細心的讀者會發現,該詩的重複率卻是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全詩共出現31個漢字,只有7個字不重複,而剩餘的24個字則在每一節中重複出現,可以説是中國詩歌史上最“懶”的一首詩了。但是,就是這樣一首“投機取巧”的“懶詩”,卻成為流傳千古、後人難以超越的經典名篇。
我們先來看看《國風·王風·黍離》的第一節,究竟寫了啥;
彼黍離離,彼稷之
苗
。行邁靡靡,中心
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詩中有幾個詞,由於年代久遠,其原始意義現代人已很難理解,在此,老黃簡要給大家詮釋一下:
黍
(shǔ):古代的一種農作物,形似小米,有黏性。
離離
:行列貌,形容莊稼的行列整齊有序。
稷
(jì):古代的一種糧食作物,指粟或黍屬。
行邁
:行走。
靡
(mǐ)靡:行步遲緩貌。
中心
:心中。
搖搖
:心神不定的樣子。
悠悠
:遙遠的樣子。
如果將上面的詩句翻譯成現代漢語,其大意就是“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兒也在長。走上舊的腳步緩,心裏只有憂和傷。能夠理解我的人,説我是心中憂愁。不能理解我的人,問我有何追求。高高在上蒼天啊,何人害我離家走?”
而接下來的二、三節詩句,每節只是各調換了3個字:
彼黍離離,彼稷之
穗
。行邁靡靡,中心
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
實
。行邁靡靡,中心
如噎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二、三節中分別以
“穗”
與
“實”
取代了第一節的
“苗”
,這是一種什麼暗示呢?
苗——穗——實
,其實是作物成熟的過程,説的是時光在不知不覺中流逝。而另一處替換,則是分別用
“如醉”“如噎”
來替代
“搖搖”
。第二節中的
“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講的是一位周朝的大夫路過故宮,看見滿目衰敗景象時的心情。第三節中的
“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講的是行走的舊日的土地上,心中如噎一般痛。
那麼,問題來了,由“苗”而“穗”而“實”是個豐收的過程,本應歡欣才對,詩人為何會如此憂傷,甚至心痛呢?原來,
這是一首悼古詩。全詩由物及情,寓情於景,情景相諧,在空靈抽象的情境中傳遞出閔意情懷,藴含着主人公綿綿不盡的故國之思和悽愴無已之情。
《毛詩序》説:“《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詩序中的“閔”字,古同“憫”,憐恤,哀傷,也指弔唁。詩序中的“宗周”,鄭箋雲:“宗周,鎬京也,謂之西周。”所以,《國風·王風·黍離》是一首借“黍”之景象,還哀弔被歷史淹沒的西周。
詩的第一節就寫詩人途經宗周,專門去拜訪西周的宗廟宮室時,當年的繁盛不見了,昔日的奢華也不見了,就連剛剛經歷的戰火也難覓印痕了,所見只有一片葱綠的莊稼。這樣的景象,讓詩人不禁思緒萬千,悲從中來。可是,這樣的感嘆又有誰人能懂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人生在世,這樣的尷尬隨處可見,這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尷尬,這是心智高於常人者的悲哀。心中的疑惑無人能解,只有悲問蒼天:“悠悠蒼天,此何人哉?”蒼天也應無語,得不回應的詩人,心中的悲哀,何異於面前的滿眼綠色,鋪天蓋地。
詩的第二節和第三節,基本場景未變,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實”。稷黍成長的過程頗有象徵意味,與此相隨的是詩人從“中心搖搖”到“如醉”“如噎”的深化。
本詩在寫法上是非常獨特的。全詩共三節,每節十句。三節間結構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時間的表現形式完成時間流逝、情景轉換、心緒壓抑三個方面的發展,在迂迴往復之間表現出主人公不勝憂鬱之狀。本詩的主要特點,就是用重疊的字句,回還反覆地吟唱,表現出主人公不勝憂鬱之狀。
《國風·王風·黍離》是標準的“一詠三嘆”的寫法。清代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也説:“三章只換六字(其實是七個字),而一往情深,低迴無限。此專以描摹虛神擅長,憑弔詩中絕唱也。”此詩歷代流傳,影響很大,後世文人寫詠史懷古詩,也往往沿襲《王風·黍離》這首詩的音調。
詩人的這種心境,被後人悲世憫人的詩人們所繼承,比如陳子昂吟出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劉禹錫的“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烏衣巷》)”宋代詞人姜夔的“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⑾,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揚州慢·淮左名都》)”無不體現着《王風·黍離》的興象風神。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成為常常被後人引用的千古名句,而“黍離”一詞,也成了歷代文人感嘆亡國觸景生情常用的典故。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