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張錄成:中國畫從傳統中出新,不是水墨畫素描

由 戚國慶 發佈於 休閒



張錄成,絲路文化學者,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公共關係協會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藝
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絲路大寫意畫的開拓者,中國畫壇極富個性色彩的藝術家,被譽
為“在傳統繪畫筆墨語言、繪畫境界、繪畫美學三個方面有突破的畫家”。
張錄成的《塔克拉瑪干野駝》《天馬圖》《古道佛光》《煌煌闢晨曦》等作品,具有時代氣息和新的審美視界,直達強烈抒寫內心情感的至高境界,是里程碑式的傑作。作品《天馬圖》在佳士得香港2019中國當代水墨秋拍中領銜拍賣。


張錄成:中國畫從傳統中出新,不是水墨畫素描

沒有什麼比文化藝術更能體現一個國家與民族隨時代而變化、發展的精神風貌。
因此,當中國經歷偉大復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的文化藝術,如何與時代接軌,又如何表現時代精神?成為了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
一直以來,我們在對中國畫的認識上,觀點並不統一。有人認為中國畫已經過時,中國畫的文化已經中斷;也有人拿東方的水墨畫西方的素描;還有提倡中國畫要在傳統上出新。
到現在,雖然第一種聲音已經逐漸式微,然而關於後兩種觀點,仍然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
用東方的水墨畫西方的速寫素描,有優勢也有劣勢。
當藝術家面對現實生活進行寫生,中國畫便更能夠走進現實生活,表現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真實感受,對現實生活的真情流露,真情表達,從而使傳統水墨畫能夠反映出時代精神。這是優勢的地方。
然而問題在於,中國畫寫生和素描寫生並不完全是一回事。中國畫的寫生更強調主觀,而素描寫生則更強調客觀。中國畫如果用素描寫生,就限制了作者運用主觀表達的高度。
中國畫的主觀表達不是依樣畫葫蘆的真實再現,而是高於生活,強調創作者對現實生活進行深入思考、觀察、提煉、概括後產生自己的表現方法、主觀表達。這樣一種主觀表達便表現了中國畫的寫意性。
寫意性是中國畫的獨到與精髓之所在。所謂“寫”,就是用書法的筆意所寫,而“意”就是作者的主觀感受,主觀情調。 二者合一,便能體現出創作者的文化修養、筆墨修養以及人生的全面修養。
中國畫是一種“以我觀物”的表現方式。因此,創作者的修養越高,對事物的把控與認識能力便越強,畫面所充盈的內容就越大;而創作者的書法功底與筆墨修養越高,就越能肆意揮灑,自然流露,把看到和想到的東西在一張紙上形成繪畫。
一箇中國畫的創作者,並不是只把中國的文化學好便足夠了,更要拓展自己的文化視野,擁有橫貫中西的眼光,用東西方文化各自的經典來充盈自己的涵養。
過去,我們面對西方文化,常常是“洋為中用”或“拿來主義”。然而今天,如果還是生吞活剝地把西方的藝術元素、藝術語言直接搬來鑲在中國畫裏,那麼,不僅沒有了在特殊歲月探索中西結合的意義,反而會使中國畫失去自己固有的底色與神韻,成為不中不西的東西。
因此,今天學習西方文化,我們重在比較,分析,思考……,在理解消化的基礎上,將西方文化中值得借鑑學習的內容,變為我們的精神養料,運用於當代水墨創作中。
中國畫的創作者,除了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還必須解決書法的問題,尤其要練好行草書。行草書是最能直接表達創作者情感的書寫方式,把行草書練到一定高度,創作者的情感便能通過筆意自在表達。自此,再去現實生活中寫生,為山河立傳,表現客觀事物時,就能達到我意即我情,我意之所到,我筆之所到的境界。而當創作者能夠因此在畫面中自在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時,畫面便將充滿“意”與“情”。
當然,無論筆力如何純熟,創作仍然離不開對客觀事物的高度的把握與認識。如果沒有深入生活,對所表現的對象只是一知半解,照貓畫虎,那所表現的畫面便無法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因此,我們要在實踐中觀察、摸索、做大量的研究與寫生準備,直到將所表現的客觀對象熟爛於心,在用書法的筆意表現作品時,才能心手兩暢,物我相融,達到天人合一,從而使畫面產生行雲流水,氣象萬千的效果。

1、千年不倒魂長在 150x360cm 2014

2、驚散一片雲 80x180cm 2018

3、一夜秋風不識途141x69cm2016

4、塔克拉瑪干野駝 210×500cm 2000年

5、《挺立黃沙》178x97cm 2014

6、張錄成 四條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