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發現的時代:21世紀風險指南

由 由振山 發佈於 休閒

發現的時代:21世紀風險指南

入圍2016 年《金融時報》/麥肯錫*商業圖書獎,500年前文藝復興留下偉大遺產,指導我們如何面對21世紀的風險和挑戰。

林毅夫、吳軍、吳曉波、理查德·布蘭森、雷德·霍夫曼、尼爾·弗格森聯合推薦 !

【 編輯推薦 】

1. 牛津大學教授、前南非發展銀行行長、南非前總統曼德拉顧問伊恩•戈爾丁與牛津大學學者、前波士頓諮詢集團戰略顧問克里斯•柯塔納,提出我們正處於第二次文藝復興的歷史關鍵點(風險*的時刻),借鑑上一次文藝復興的歷史進程可以應對未來。

2. 從地圖、媒介、貿易、金融、技術、人口流動六個維度對比兩次文藝復興,全視野認識當今時代的繁榮和風險。

3. 從天才人物入手,剖析個體和時代的關係,為每一個人適應瞬息萬變的時代提供信心和方向。

4. 入圍2016年《金融時報》/麥肯錫*商業圖書獎。

5. 《金融時報》《紐約時報》《衞報》《新政治家》《澎湃新聞》《解放日報》《好奇心日報》好評如潮。

6. 維珍集團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Linkedin創始人雷德•霍夫曼、經濟學家林毅夫、硅谷投資人吳軍、財經作家吳曉波等二十多位國內外商界巨擘聯合推薦。

【 內容簡介 】

《發現的時代:21世紀風險指南》旨在探索新文藝復興時代世界的邊界,併為我們提出了這些問題:我們是如何更加廣泛地分享了這史無前例的發展進程所帶來的好處?而我們又是怎樣承受着不斷累積的變化所產生的不可避免的震盪?我們每個人又如何才能在這相互纏繞的不確定時代中取得成功?

從健康、教育、財富和科學技術領域的斬獲,到衝突、疾病和大規模移民帶來的危機,現在這個世界和14—17世紀的世界之間的相似之處已十分明顯且被預示了:這一切我們都曾經歷過。所以,我們必須要做些什麼,才能實現我們個人和集體的全部潛力?我們會重現文藝復興時期的輝煌,抑或重蹈其不幸,又或者喜憂參半?

《發現的時代:21世紀風險指南》一書中,伊恩·戈爾丁和克里斯·柯塔納證明了,我們應該如何從米開朗琪羅和達·芬奇的時代汲取勇氣、智慧和靈感,進而塑造屬於我們自己的黃金時代。無論我們是否已被下述人物或事件所俘獲:谷登堡或者扎克伯格,美洲的發現或中國的崛起,銅板蝕刻或硅芯片,“虛榮的聖火”或者“伊斯蘭國”的毀滅性憤怒,梅毒的蔓延或者埃博拉病毒的流行,此刻的文藝復興都會在風險*的時候激勵人類奮力獲取它能提供的*好禮物。

········

【 作者簡介 】

伊恩·戈爾丁(Ian Goldin)

牛津大學馬丁學院教授。倫敦經濟學院理學碩士,牛津大學文學碩士、博士。1996—2001年,擔任南非發展銀行行長、南非前總統納爾遜·曼德拉顧問。2006—2016年,擔任牛津大學馬丁學院院長。曾擔任世界銀行副行長、歐洲重建和發展銀行(EBRD)首席經濟學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展中心巴黎項目總監等職務。

目錄

1/致謝

第一章不知所措抑或鎮定自若

1/ 我們的時代處境

4/ 過去作為序幕

8/ 前方的路

10/ 正本清源

第一部分文藝復興時期的基本史實

第二章新大陸

17/ 新地圖

25/ 新媒介

············

前言

中文版序

現在便是全新的發現時代。在這個全球衝突的不確定時刻,世界上最大的贏家和最強有力的領導者將是那些認清這一事實並從中汲取教訓的人。

2016年年初,我在全球商業領袖雲集的場合自信地作出了兩個預測。首先,英國人會通過投票選擇“脱歐”。其次,唐納德·特朗普將當選為美國總統。

世界上多數人對發生此類事情震驚不已。但是,閲讀本書的人則清楚地看到了這些衝擊的山雨欲來之勢。

世界正發生着迅猛的變化。很不幸,多數人看待世界的眼光卻並未改變。他們的眼光已然過時。這導致他們很難理解眼下的各種事件。

本書打破了你原有的眼界,並帶給你更好的新視野。本書關注的是塑造當前世界的最重要力量,並讓你明白應該如何應對它們。你越早具備這種視野,則越少會被眼下的各種事件震驚,並且,你還能更快地幫助自己、家人甚至你的祖國成功地應對即將到來的各種衝擊。

············

【 媒體評論 】

入圍2016年度*商業類圖書。

——《金融時報》

《發現的時代》一書在世界持續分裂和消亡的時代顯得尤為重要。伊恩和克里斯將我們帶上了一場壯闊的旅途,並讓我們想起我們人性的共通之處,以及協作、同情和天才的重要性。我們不能彼此隔絕、閉關鎖國,進而生活在恐懼之中。這本書將幫助世人勇敢地擁抱集體智慧的潛能,並確保我們理解過去的教訓,進而實現這個“新文藝復興時期”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各種機遇。

理查德·布蘭森(RichardBranson)

維珍集團創始人

·············

【 搶先閲讀 】

第一章不知所措抑或鎮定自若

我們的時代處境

要是米開朗琪羅(1475—1564)重生再世,身處現時代的一切社會亂象之中,他會不知所措還是同樣地鎮定自若?

每年,數以百萬計的人湧入西斯廷教堂,好奇地端詳着米開朗琪羅的作品《創造亞當》,而更多觀眾則爭相膜拜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五個世紀以來,我們小心翼翼地保存着這些文藝復興時期的傑作,將它們視為美麗和靈感的代表而倍加珍惜。

但它們也對我們提出了挑戰。

500年前,創造了這些天才之作的藝術家並非處於某種帶有普遍美感的神奇時代,而是生活在一個激盪時刻——以歷史裏程碑和諸多發現為標誌,但也伴隨着痛苦的動盪,事實的確如此。他們的世界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相互關聯,這多虧了谷登堡(約1395—1468)在那不久前發明了印刷機(15世紀50年代),哥倫布對新大陸的發現(1492年),以及達·伽馬對通往亞洲財富之海上航路的發現(1497年)。並且,人類的命運也以某種深刻的方式發生着改變。黑死病逐漸消失,歐洲的人口正在恢復,公共的衞生、財富和教育的發展都呈上升態勢。

天才在這種環境下層出不窮,從當時的藝術成就(特別從15世紀90年代到16世紀20年代這一時期),和哥白尼以太陽為中心的革命性宇宙理論(16世紀10年代),以及從生物學、工程技術到航海和醫學等廣泛領域中的類似進展中可以得到證實。數世紀,甚至上千年都毋庸置疑的基本的、常識性“真理”正在受到侵蝕。地球並非靜止不動,太陽也不是繞着地球旋轉。“已知”的世界甚至不抵整個世界的一半。人的心臟並非靈魂的所在;而只是一個血泵。在僅僅數十年間,印刷術使得書籍的年產出量從數百本激增至了數百萬本,這些不可思議的事實和新觀念比以前任何時候都傳播得更為遙遠和迅速。

但風險也隨之增多。可怖的新疾病如野火燎原般迅速擴展至大西洋兩岸。奧斯曼土耳其人以火藥這種新式武器,使伊斯蘭勢力征服了地中海東部地區一連串豐饒的土地,其海軍的勝利為整個歐洲都蒙上了威脅的陰霾。馬丁·路德(1483—1546)巧妙地利用了印刷術的力量擴散其對天主教教會的激烈責難,這點燃了整個歐洲大陸範圍內的宗教革命。而天主教會,這個曾在上千年的時間裏經受住了對其威望的每一次挑戰,進而成為歐洲人民生活中最為重要和普遍的權威機構,也在重壓之下永久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