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人與黃河和諧關係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與長江流域相比,黃河流域經濟發展相對滯後,沿河帶高風險產業聚集,有色金屬、煤炭、化工等重工業企業所帶來的污染影響着黃河流域的生態,重塑和諧的“人河關係”是黃河生態保護的首要目標。

1999年,國家授權黃河水利委員會對黃河水量進行統一調配,改變上游任意截流的狀況,合理配置水資源。此後,黃河干流基本無斷流,黃河三角洲濕地逐漸恢復。2003年2月15日,時任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的李國英,在全球水夥伴中國地區委員會治水高級圓桌會議上提出了“河流生命”的概念,呼籲“維持河流生命的基本水量”。

像其他生物一樣,河流也有其自然生命,“流動”是其最主要的特徵。“流動”給黃河帶來了活力,造就了河流與生物多樣性的共存,維持了生態環境和能量交換的平衡。保持黃河的基本水量,維持黃河生命,才能保證人與河流的和諧相處。這是河流倫理的基本原則。

在這一理念指導下,黃河水利委員會對黃河水資源進行統一管理,對黃河流域進行統一整治。20年過去了,黃河逐漸恢復了它的樣貌:河水不再斷流,排污逐漸減少,沿岸綠洲、湖泊重現,植被恢復……

除了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外,還要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是當今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此,筆者建議:

進行全流域文化和生態的規劃、管理和協調。黃河橫貫青海、甘肅、四川、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九省區,各省區自然地理及文化發展差別較大,必須從國家層面進行統一規劃,制定流域內大遺址保護計劃、大遺址展示體系及重點園區建設規劃。各省區要圍繞國家出台的黃河文化遺產保護戰略,結合地方特點,制定出區域保護規劃及方案,將文化遺產保護落到實處。

打造全方位、立體式黃河文化遺產展示區。與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相呼應,將黃河流域的壺口瀑布、乾坤灣、老牛灣、小浪底、香爐寺、白馬寺、少林寺、龍門石窟等自然人文景觀與秦始皇陵、大明宮、蒲津渡、洛陽古城等遺址公園以及花兒、安塞腰鼓、黃河祭祀、黃河號子、河洛大鼓、元宵節九曲黃河陣燈俗、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串聯起來,同時,將古村落保護與傳統農耕技術及水利工程保護結合起來,打造一個世界級的黃河文化遺產綜合展示區。

挖掘遺產資源,創新展示模式。黃河流域自然環境複雜多變,景觀遺產以沿河線性分佈為主。因此,需要對景觀、遺產進行多源梳理。特別要重視反映黃河歷史變遷以及與黃河水利遺產相關的黃河大堤、黃河故道、黃河渡口、治黃遺址、水利工程建築遺存及沿岸石刻、修堤碑刻的挖掘整理。通過專項調查評估,建立黃河文化遺產數據庫和黃河數字博物館。改變過去單一的博物館文物和圖片展示方式,利用“互聯網+”等技術及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對遺產進行全方位展示,讓黃河文化活起來。

文旅融合,打造黃河文化生態旅遊精品線路。黃河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充分發揮黃河文化遺產在黃河旅遊中的作用,需設計一系列富有黃河元素的旅遊產品,精心打造一批旅遊線路。通過參觀大型景觀遺址公園和體驗非遺項目,黃河文化元素會對遊客產生深遠的影響,增強遊客的文化自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93 字。

轉載請註明: 重塑人與黃河和諧關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