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週,網上最火的詞非“凡爾賽文學”莫屬。在網友們腦洞大開的總結之下,這個詞被定義為:通過先抑後揚、自問自答或第三人稱視角,不經意間露出“貴族生活的線索”。
不過,需要看到的是,網上熱傳的“凡爾賽文學”,和“凡爾賽式炫富”並不是相同的概念,前者與其他網絡亞文化一樣,本來是一些小圈子裏流行的網絡熱詞。而且,它本來就是用來嘲笑那些浮誇現象的詞:“就想用這個詞嘲諷那些人,他們無疑就是想用一種樸實無華的語氣來表達高人一等的感覺”。
相比之下,後者才是讓網友難以接受的對象——所謂“凡爾賽式炫富”,背後那種裝腔作勢的説話方式,不僅不能展示高雅的追求與精彩的生活,反而會淋漓盡致地顯示出使用者的無趣與虛榮。但是,隨着網友對“凡爾賽文學”一詞的泛用,很多人已經將“凡爾賽文學”等同於“凡爾賽式炫富”,原本批評諷刺浮誇虛榮行為的概念,竟然成了批評諷刺的對象本身。這種弔詭的現象,也呈現出網絡文化的多變性與複雜性。
對此,封面新聞的一篇報道,給出了精闢的解釋:“‘凡爾賽文學’並不是一種文學體裁,而泛指一類矯飾迂迴炫耀自己高端生活或者其他長處的社交媒體寫作模式。過去這種文被稱作‘裝X’,後來被網紅博主@小奶球 冠以‘凡爾賽文學’的名號,並創造出了高人氣話題#凡爾賽文學研究與實踐#,簡稱‘凡學’。”
對於這種現象,多家媒體發表了相關評論。儘管這些撰文者的態度基本上都是批評“凡爾賽文學”,但具體的觀察角度卻有各有獨到之處,頗具啓發意義。紅星新聞在評論中指出,“凡爾賽文學”是一種病態的自戀文化。原文寫道:“這種自戀超出了一定限度。要精心地營造,在你端起一杯咖啡的時候,重點不是咖啡或者咖啡杯,也不是精心保養的手,而是精心掩蓋又沒有完全掩蓋的手腕上的名錶——這無疑是一種走火入魔。”
一貫言辭犀利的自媒體“浪潮工作室”批評起來也毫不留情:“此種話術,多是一種不修邊幅且調性庸俗的操作,常常聚焦於財力本體,是一種平鋪直敍的炫富。因此,雖易讓使用者自我陶醉,卻不易令他人認同,乃至反感。因此説服力較弱,效力奇差。”
《南方都市報》則從社交渠道的角度,探討了“凡爾賽文學”背後的炫富問題:“‘凡爾賽文學’,在炫富的本質之上又摻入了一點小心思,通過一套拒絕和否認的辦法來實現炫耀的目的,從而希望與通常的顯擺拉開距離。可是,它的精神底色並沒有不同,依然是一種流俗——在眾人認可豔羨的眼光裏,繼續沿着主流給你安排好的生活套路行進,只不過勒緊你人生想象力的項圈,由粗麻的變成了真絲的而已。”
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有獨特的魅力,沒有哪種生活是絕對幸福或完美的。一些人只是一味地豔羨別人的“成功人生”,卻看不到成功背後的辛酸,總想着一夜暴富,一步登天。然而,這世界上哪有不勞而獲的“好事”?
可惜,總有一些人想不明白這個道理。浮躁、焦慮的情緒在網民羣體中積累,為“凡爾賽文學”的誕生提供了温牀。對此,《工人日報》一針見血地寫道:“‘拼裝名媛’和‘凡爾賽玫瑰’都是虛榮魅影下,懷着渴望被注意、被羨慕的心理,捏造自己的人設和人生軌跡。”説白了還是虛榮心在作祟。
作家當年明月曾有一句話,引發了不少讀者的共鳴:“成功只有一種,那就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像“凡爾賽式炫富”的製造者與追捧者那樣,把自己的生活幸福標準與外界的評價完全綁在一起,這樣的人生未免太過無聊,也會讓人迷失方向。我們今天批評“凡爾賽文學”,其實是希望幫助更多人找到通往人生幸福的正確方向,而不是在矯揉造作與虛榮浮誇裏沉沉浮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