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章資本翁怡諾:零售最重要的是格局之戰

弘章資本翁怡諾:零售最重要的是格局之戰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浪潮新消費,口述 | 翁怡諾,整理 | 曹瑞

線下生意的遊戲規則正在被改寫。

一方面是各種業態的相互雜糅和新場景的不斷湧現,另一方面是整個行業的博弈明顯提速,全方位的競爭,已經容不得創業者再慢慢複製。

這樣的變化導致創始人的產品、系統、流量等各種能力被前置,讓很多人無所適從。

面對日益複雜的玩法,創始人如何屏蔽噪音,抓住行業更底層的依憑,集中發力?如何更本質地理解新零售和新連鎖的邏輯演變,從容面對越來越多的變量?

“大家不要想多了,數據化不是最着急解決的核心問題,零售之戰是格局之戰,怎麼把實現區域密度流量壟斷才是核心目的。”

近日,浪潮新消費✖弘章資本新零售閉門會在上海舉行,20多位消費創業者參與,圍繞新零售和新連鎖的各個維度,進行了近四個小時的深度分享和討論。

弘章資本翁怡諾:零售最重要的是格局之戰

其中,弘章資本創始合夥人翁怡諾圍繞零售和連鎖生意的本質、行業最新變化的一些底層邏輯,以及創業者身處變化之中如何自處等問題進行了深度分享。

翁怡諾從事風險投資和私募投資20多年,曾擔任中金直投部執行總經理,所投資多家公司在A股和香港市場上市。

於2012年創建的弘章資本,主要專注於大消費領域的投資、併購,投資案例包括家家悦、藍月亮、錢大媽、德爾瑪、紫燕百味雞、寶鼎天魚等。

以下節選部分精彩內容,與大家共享。

今天跟大家聊聊新零售和新連鎖,這倆個概念其實不是一件事。我們好多都是干連鎖的,只不過大家覺得好像不沾一點新零售不太好,所以滿世界都是新零售。

但它們的內核不完全一樣,大家一定要區分清楚。

01 零售:實現區域流量壟斷,供應鏈賺錢是核心目的

零售的SKU一般特別多,而且基本不是零售商自己造的。這種日常生活商品的大的聚集,導致它有一個核心的生存之道是什麼?區域流量壟斷。

壟斷的背後是集大規模,集大規模的背後是供應鏈掙錢,而不是門店掙錢。原來我們講零售都有兩個邏輯,第一個是場景端,第二是供應鏈端。

其實由於極致競爭需求,零售商都慢慢在放棄門店這塊的利潤。因為零售是有平台屬性的,跟互聯網一模一樣,所以它會產生極致的競爭。

也就是在規定時間裏,誰能先把這場戰爭打完。我們原來有一句話叫做“近戰即死戰”,把隔壁鄰居搞死才是零售的核心目的,跟我不挨着的城市短期都不是競爭對手。

它的模型就是要把一個地方的流量壟斷,最後在集大規模的基礎上靠供應鏈掙錢。這跟互聯網導流的集客邏輯是一模一樣的,只不過電商全部都是數據化的。

所以新零售跟傳統零售的區別是什麼?核心區別就是全面的在線化和數據化,或者説在流量端的思考上,開始有了數據化和用户留存的意識、手段。

過去大家賣會員卡只是為了拿點現金流回來,今天做會員用户私域,大家是要數據,要跟消費者之間做互動和鏈接。

第二,大家都在嘗試做到家,到家短期看實際上是很難掙錢的。但當消費者習慣改掉的時候,你會發現再不做就來不及了,所以虧錢也要做。

這個時候,誰做到家就很關鍵,如果毛利太差上來就死了。無限戰爭的核心是誰的錢是長錢,未來是屬於上市大平台企業的。

這就是有限遊戲跟無限遊戲的差別,其實一般的創業者手裏的棋是有限遊戲,但如果你碰的是別人無限遊戲的生意,就會很痛苦。他不想收,你就沒有終局,基本上倒在路上是常態。

所以零售的生意無論是投資還是創業,都需要考慮階段性終局,它是一個以終為始的邏輯,大家千萬不要站在0,想到的是別人的10,你必須想到100。

第三,我們還有一個研究思路很有意思,就是每一件事情都要看它的時機和地緣。零售是有格局之戰的,所以跟地緣高度相關。

很多男生可能都玩過一個遊戲叫“三國志”,第一步選君主的時候,你選哪裏就很重要。

如果你上來選劉備在徐州就完了,剛把夏侯惇打走,後來劉表來捅一刀。你能力再強,也始終在疲於應付,沒有任何休養生息的機會。

幹零售也是一樣,都不是水平高低的問題,甚至零售商的水平都不用很高,只要在地緣上比你隔壁鄰居強就可以了。

在發展的過程中,只要幹掉隔壁鄰居,你躲在低線市場慢慢搞都沒問題,所以我們説零售之戰是格局之戰,地緣因素決定了很多東西。

最初你在哪裏選址出發,就決定了你最後的命運。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就類似於我剛才説的“徐州”,在這些地方你永遠是被分流的,永遠有更有錢的人是拿預算在跟你競爭。

這就是門生意的一個先天性問題:你可能什麼都對,但是投資強度不對,如果你這一把下去錢不夠,就是死。

你説我做得很好很精細也沒用,站在格局博弈的角度,數據化這些還不是最重要的,怎麼把現金流的賬算過來,不死才最重要。

02 連鎖:往往能形成大氣候的,都是S2B2C模型

跟零售相比,連鎖是有品類邏輯的。比如火鍋食材類是最近大家看得比較多的,水果也是一類,這種SKU都是某一大品類的快速複製模型的商業模式我們稱之為連鎖。

連鎖也是一個規模效應的事情,所以最重要的兩點就是:

第一,單店模型是不是足夠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只有“一”足夠強的時候,你才有二和三,才能擴出去。

第二,可複製性。大部分的連鎖,今天來看都是兩個運營套路:一是直營模型,二是加盟模型。

總體來看,直營的空間有限,我們現在看到的,能夠形成氣候和品牌專業性的連鎖都越來越傾向於S2b2C模型,它整體的規模效率要高於直營。

這也跟整體的競爭環境和時機有關,早年大家一般都是做直營慢慢搞,但競爭各方面都出來以後,就容不得你慢慢搞了,需要做更快的複製。通過小b端的複製肯定是速度更快,規模更容易起來的。

S2b2C大家其實聽多了,它跟加盟的差異是在於賦能的深度。

簡單來説,S2b2C本質上是在線化的賦能,我是要能管控到末端的,甚至小b拉來的C是拉進品牌方的私域,品牌方可以運營這些流量,這是它跟過去簡單的加盟模型理念上的差異。

另外,不同品類的可複製性,以及本地化供應鏈之間都是有平衡的問題的。有些東西它就是非常本地化的供應鏈,你殺到一個地方,就要去那裏建相應的東西。

所以連鎖除了要快速複製,整體上還有一個趨勢就是越來越變成供應鏈驅動。

03 未來十年:從大生意到小爆品時代

今天在講整個零售和連鎖大邏輯的時候,我覺得會有一個新的認知:

過去這件事的進階維度是從產品打造到系統打造,最後才是品牌階段。但今天在新的連鎖玩法裏面,“品牌”已經被拉到了第一的位置。

比如剛剛大家提到了很多關於餐飲零售化的思考,其實就是品牌再次變現的問題。因為餐飲本身就是個新品牌,還談什麼零售化呢?

不過就是把已有的品牌認知快速地轉換成消費者的購買,是把品牌變現。

但餐飲和零售的運營邏輯完全不一樣,門店經營服務業是一套,賣貨是另外一套,無論是進零售商超、分銷,還是做電商,都是流量運營的邏輯。

所以今天大家的很多問題,都是能力邊界被前置造成的。原來我的能力邊界可以慢慢搞,但今天好多生意都變成了極致競爭。

包括這一波比較成功的新品牌,像完美日記、德爾瑪,它們的底層能力就是流量運營,高效率的電商運營用户,規模起得很快。

你慢慢鋪經銷商渠道的話,沒個3、5年是搞不出來的,因為人跟人的鏈接還是慢的。為什麼大家都在做電商?因為電商已經變成了一個入門級的能力,而不是什麼高水平的東西。

差異就在於你迭代的速度。因為流量變化很快,找到一個ROI好的媒介,或者是新的平台,琢磨出那個方法論,就能變成一個起點。

所以今天做一個單品幹20億、30億的時代已經很難複製了。大家都是上來先切一個細分的小東西,才幹了1個億的電商就開始快速擴品類。

你還慢慢地定位説不能擴,要搞個20年,都是過去式了,大家現在都不是這個打法。

所以今天的20億是湊出來的,每個東西2個億,湊10個就變20億了。

今天很多品牌都是這樣的小爆品攢在一起,因為相對來説,你要做一個超級大爆品的難度是非常高的。

但它也有一個好處,就是有可能可以組一盤貨撐一個線下場景。所以在線下開店不一定是為了單店模型,很多品牌可能就是為了露出。

這裏面就會發現,大家做品牌的手法跟思考,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你得先練刀,變成第幾級的俠客,今天上來就是十八般武藝都得會,所以對創始人的要求也上了一個台階。

慢慢的我能看到一種融合的大趨勢,零售跟連鎖之間的邊界在模糊,品牌跟賣貨的邊界也在模糊。

一些做的好的超市,本身也是個餐飲公司;而餐飲也在不斷地增加零售化,把品牌二次變現的可能性。

當然由於競爭,今天的消費者越來越挑剔,導致大家都在往回走到產品跟供應鏈端。説白了就是優質、顏值高的產品,天然地吸流成本低,吃的東西尤其如此。

在很多能力變成基礎能力以後,大家會發現回過來還是在產品能力,所以供應鏈的價值其實一直在提升。無論是哪個領域,都是這樣一個大的邏輯。

當然,今天還有一個好玩的視角,就是IP賦能。因為今天品牌越來越弱,很難再做出大品牌,然後大家又做了很多小品牌,所以整體來看,品牌的價值在下降。

當你做了一個新的東西,不管貼你自己造的各種東西,大家都是沒有認知的,所以還不如貼個變形金剛IP。

IP變成了相互的流量借勢,背後就是全民賣貨,大家都越來越痛苦,越來越藉助於分散化的媒介。

包括自提和團購,也屬於每個人都能賣點東西,越來越不往單一門店效率上去思考。

所以整個大零售,因為越來越碎片化的流量,總體上很難再集中到一起。整體往後看10年,我覺得越來越難做成一門大生意,形成品牌信任的難度始終在上升。

當然,生死還是會不斷迭代。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45 字。

轉載請註明: 弘章資本翁怡諾:零售最重要的是格局之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