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1月29日訊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等發佈《2020年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其中,交通健康指數同比變好的前十個城市中,海信技術方案助力的有5個,擁堵同比下降城市榜前十個城市中,海信技術方案助力了4個城市。
海信是國內較早涉足智能交通的企業之一,其在智能交通領域的造風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末。1998年,海信網絡科技進入智能交通市場,彼時,智能交通的概念在國內落地不過3年時間,智能交通科研剛剛起步,國內智能交通市場還被國際巨頭把持。
2005年,北京數字奧運工程智能交通項目招標,這是整個中國智能交通行業的一件大事。國外的信號機廠家如西門子、泰克都參與競標。經過多輪測試,海信得分最高,領先國外大公司20分。海信從此打開了北京市場,現在北京主城區有近一半的信號機都是海信的。
經過不懈地努力,以海信為代表的國產交通信號機開始在國內市場逐漸替代國外品牌。目前,海信治堵技術方案已經應用於147個城市,在全國39個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中,36個城市都在用海信的解決方案,佔比達92%。截至2020年底,海信在該領域申請知識產權共965項,還主持或參與了智能交通領域的32項國家、行業標準制定。
疫情肆虐的2020年,海信在智能交通領域的腳步仍未減速。海信網絡科技公司副總工程師孫永良介紹,“2020年,我們的產品和技術方案經過了147個城市的‘實戰’,其中全國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佔比達92%。”
近年來,隨着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興起,智能交通行業又多了許多互聯網巨頭入局,海信有沒有感覺到壓力?孫永良表示,“作為行業老兵,我們歡迎這種競爭,只有充分的競爭,才會更好的促進行業的進步。同時,海信也有信心能面對激烈的競爭。”
“我們的競爭力在哪?實際上還是在技術,技術產品是我們的‘鐵飯碗’。”海信集團公司高級副總裁陳維強説,“我們就是發自內心地要把產品做到最好,如同打仗,關鍵時刻真的能衝上去、咬得住,保證結果,這就是作風過硬。硬朗作風,也是海信BRT能佔到全國70%市場份額的重要支撐”。
作為中國智能交通行業“造風者”,海信值得擁有這份自信,因為她骨子裏流淌着“技術立企”的血液。去年,海信網絡科技公司參與的研究成果“多源高維數據協同表徵及應用”獲得了中國智能科技最高獎——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這是海信在智能交通領域“硬核”實力的再一次證明。
2020年,海信交管雲腦自主研發行業首個交通領域的知識圖譜應用,憑藉在知識圖譜等技術與應用方面的持續積累,海信參與了IEEE P2807《知識圖譜架構》的制定,主導了標準中知識建模、圖譜隱私等模塊的編寫,標誌着海信雲腦技術開始引領國際人工智能技術發展。
未來的智能交通是怎樣的場景?海信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助理副總裁馬曉龍表示,“過去二十多年的智能交通,我們更注重設施完善和信息化建設,但未來的智能交通,將會更加關注個性化的場景體驗,核心是要能提升居民出行、管理提效的獲得感。”
未來,市民出行需求將從“能到達、準時達”逐步向“更加註重安全、舒適、便捷的高品質出行體驗”演進,智能交通發展目標的內涵在不斷深化,提升服務智能的獲得感、出行便捷的幸福感,將是智能交通“後建設時代”關注的核心。(戰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