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財經深一度丨平台相繼“退圈”,網絡互助何去何從?

由 卯秀珍 發佈於 科技

  繼百度燈火互助關停後,1月31日,美團也正式關停其互助業務。

  兩大互聯網平台互助業務相繼關停,引起了公眾對網絡互助的關注。

  網絡互助不是個新鮮事物。

  早在幾年前,一些互聯網平台和科技公司就以“大病救助”為名推出互助計劃。

  從“一人得病、眾人均攤”到“0元加入、保障金額最高30萬”,在這樣的口號吸引下,很多人加入網絡互助計劃。相互寶、水滴籌、輕鬆籌等網絡互助平台會員數量日益龐大,影響廣泛。

  網絡互助幫助一些患者解決了部分看病花銷難題,但隨着互助規模擴大,逆選擇風險、風控能力薄弱、非持牌情況下變相經營金融業務等問題也不斷顯現。

  在1月22日國新辦舉行的發佈會上,銀保監會首席風險官兼新聞發言人肖遠企就明確表示,美團互助偏離美團主業和逆選擇風險不斷增加,是其關閉的主要原因。

  何謂逆選擇風險?通俗來説,就是由於網絡互助投入成本低,一旦大量存在較高患病風險的人加入互助計劃,加入的人越多則可能發生的“互助”就越多,沒有患病的會員要平攤的費用也會越來越多,危及平台的賠付能力。

  顯然,這樣的分攤機制對於身體健康狀況較好的會員來説,是不公平的,也影響到了互助平台的可持續經營。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和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員朱儁生表示,網絡互助對於沒有商業健康保險,大病保障水平較低的低收入羣體是有吸引力的。客觀來説,網絡互助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建設中發揮了一定作用,照顧到了商業保險沒有關照到的羣體。

  但問題也不容忽視。

  朱儁生説,如果互助計劃會員的年齡結構發生改變,比如年齡大的人不斷增加,相應的重大疾病發生概率也會變高,會員分攤的金額就會增加,這會導致會員陸續退出互助計劃。近期一些互助平台已經出現了會員數量下降的情況。

  網絡互助具有“類金融”特點,與傳統保險有相似之處,但本質上並不是保險,不受保險監管機構和保險規則的嚴格約束。

  具體來看,網絡互助具有簡單採用賠款分攤、基本沒有針對會員的風險細分和差別化費率等特徵,不符合保險原理。而保險產品要經過嚴格的保險精算進行風險定價和費率釐定,保險公司要提取責任準備金並保持充足的償付能力,以滿足未來的理賠需要。

  其實,對大多數網絡互助平台來説,其建立的初衷就是為了尋找切入保險行業的契機。但無論是資本金、人才儲備還是風控能力,保險行業的要求都很高。更重要的是,網絡互助平台目前尚沒有明確的監管主體和監管標準,其合規性也存在爭議。

  2020年9月,銀保監會打非局曾在銀保監會官網發佈理論文章《非法商業保險活動分析及對策建議研究》,明確指出有的網絡互助平台會員數量龐大,屬於非持牌經營,涉眾風險不容忽視,部分前置收費模式平台形成沉澱資金,存在跑路風險,如果處理不當、管理不到位還可能引發社會風險。

  網絡互助之所以能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門檻低。當前老百姓對醫療健康越來越重視,希望有更好的醫療保障服務,但市場上的重疾險等產品普遍價格較高,性價比卻不高,網絡互助的受青睞正是切中了這個痛點。

  南開大學衞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認為,應儘快確定監管框架,包括明確監管主體、業務屬性等,引導和放大網絡互助對老百姓醫療保障的正向作用,使其成為我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在朱儁生看來,對於網絡互助而言,一方面要納入監管體系,但又不能將保險的監管方式完全套用到網絡互助身上,這樣網絡互助就活不下去了。必須建立一個符合網絡互助特點的監管體系,這意味着要有創新和突破。另外,行業自律監管也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非法商業保險活動分析及對策建議研究》一文也建議,要把網絡互助平台納入監管,儘快研究准入標準,實現持牌經營和合法經營。

  實際上,針對網絡互助帶來的一些新問題和新挑戰,金融監管部門已經“動”起來了。

  肖遠企表示,銀保監會將對網絡公司做互助業務進一步的關注,瞭解其運行的方式和風險情況,再根據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

  文字:譚謨曉、孟繁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