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大牌零售商,都應該懂"外賣"

編者按:本文來源於財經故事薈,作者陳紀英,版式夏天,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線下門店集體登陸餓了麼,也許是開啓了“上天入地”的零售新時代:零售業的第一次數字化其起點,始於2003年,是打開電商通路,即為“上天”;第二次數字化起點,或許就始於外賣,線下門店圍繞3-5公里的周邊需求,實現精細的數字化,即為“入地”。

即便疑慮重重,實體書店也必須放手一博。

電商渠道的替代、電子閲讀器的崛起、在線免費閲讀的侵蝕、快抖愛優騰對讀者時間的強奪… …傳統的實體書店壓力重重。

在上海最大的書店——新華書店(福州路店)工作近20年,張智芳越來越閒了。

2001年入職時,書店外人山人海。擠擠挨挨的顧客翻亂了書架,每天晚上,幾百名員工光整理書架,就要花上2個小時。

最近幾年,書店冷清了不少,整理完所有書架,只要半小時。但張智芳未必會安心享受這種清閒——相比紅火的時候,書店銷售額掉了一大半。

疫情是雪上加傷的致命一擊——拯救書店的口號喊了多年,唯有這一次,書店真的到了生死關頭,99%的圖書門店,在疫情期間營收斷流。連自稱知識分子的許知遠,都被迫公開化緣(眾籌)自救了。

下滑可以容忍,但不能坐而等死。這一次,他們的反攻手段是“外賣”。最近兩個月,新華書店、言幾又、迪卡儂、晨光文具等大牌零售商,“上天入地”,步伐一致登陸餓了麼。

登陸本地生活平台會成為零售業的第二個數字化風口嗎?

也許,每一個老闆都要好好研究下“外賣”了。 

起  潮

成立於1937年,如今年過80的新華書店,一直很趕趟兒。

1998年,新華書店就上線了電商網站——比阿里巴巴還早了一年,儘管新華書店並沒有成為另一家“亞馬遜”。

這一次,上線外賣,新華書店也是最早敲定的一家。4月17日,趕在世界讀書日之前,上海新華傳媒旗下30家新華書店,登陸餓了麼,接下來,將有近百家書店陸續上線。

上線一週後,最初的忐忑已經消失,實際反響比預期要好,三分之二以上的新華書店已經開單。

每一個大牌零售商,都應該懂"外賣"

如今,已經有超過100個城市的書店,上線餓了麼。

趕潮的不僅有書店,還有文具(如晨光)、服裝(如迪卡儂)、手機(華為新機P40 pro餓了麼同步首發)、休閒食品(良品鋪子),甚至電影院也在餓了麼賣起了爆米花。

作為全球最大的綜合體育用品零售商,迪卡儂最近幾年過得很滋潤,2019年,營收同比增長了9%,中國區業績更是一片紅火,2017年營收就過了百億。

但最近幾天,迪卡儂的數家北京、瀋陽門店,也陸續登陸了餓了麼。200款商品已經上線,包括啞鈴、瑜伽服、風箏線。

顯然,迪卡儂不想錯過任何一個消費者——不管他們是悠閒的前來門店購物,還在耐心的在電商下單,以及心急的要求半小時送達。

每一個大牌零售商,都應該懂"外賣"

過去,上述單品均是計劃性很強的貨品——如今集體上線餓了麼,到底是一時噱頭,還是長期潮流?

歸根結底,要看真實需求是否存在。

疫情期間,餓了麼圖書搜索指數增加了約800%——熊孩子們遲遲不能開學,父母已無招架之力,着急下單圖書、教輔應對,而封城斷路之下,傳統的電商渠道遇阻,迫切的需求,集體遷移到外賣平台。

但疫情可能不僅僅是催化器,還是滾滾大潮的加速器——疫情創造了即時送達的新需求,需求一旦得到過升級式滿足,閾值就很難再大幅降低。

可以類比的是智能手機的案例。2008年,當蘋果智能手機出爐時,“手機之父”、功能手機發明人馬丁·庫帕很是不屑,他認為,手機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打電話,蘋果手機的很多功能都是不必要的畫蛇添足,“萬能設備,猜猜效果如何?樣樣皆通,樣樣稀鬆”。

6年後,諾基亞手機賤賣,蘋果手機登頂。

每一個大牌零售商,都應該懂"外賣"

同理,疫時激發的即時送貨需求,在疫後,很可能長期留存。

前車可鑑的還有非典時期,2003年,中國網民在電商剁手的比例達到了40.7%,比上年提高了20.4%,在那之後,中國電商進入了高增長的新常態;

非典之前,因為交易額太低,甚至沒有部門專門統計電商交易額,到了2019年,中國電商的年交易額已經超過30萬億。

線下門店集體登陸外賣平台,也許是開啓了“上天入地”的零售新時代:零售業的第一次數字化其起點,始於2003年,是打開電商通路,即為“上天”;第二次數字化起點,或許就始於外賣,線下門店圍繞3-5公里的周邊需求,實現精細的數字化,即為“入地”。

也許,不懂外賣、不上賣外的零售商,已經Out了。

反  攻

1998年,開設電商,2020年,上線外賣,看起來是一場輪迴,其實,這是新華書店的進化。

從需求端來看,電商歸根結底,解決的是買得到的問題。

中國幅員遼闊,沒有任何一家品牌商或者零售商,能把渠道事無鉅細的鋪設全國,電商,突破了空間的限制,一網賣全國。

而外賣解決的其實是買得快的問題——快,看起來似乎更像錦上添花,但快卻在創造新需求。

剁手黨們對速度越發苛求。淘寶的官方統計顯示,在休閒零食領域,90%以上的吃貨希望買食品當天到貨,接近七成的用户,希望兩個小時之內送上門。

即便是圖書,這種即時性需求也越發凸顯——《長安十二時辰》一上線,原著銷量增長已超800%。但由於圖書並非類似吃喝拉撒的剛需,很容易被轉移被替代,一旦不能得到即時性滿足,可能就會流失。

歸根結底,線上流量稀缺,線下租金高企,正在倒逼品牌商和零售商進行全域化運營、全渠道獲客,而外賣平台隨想隨要的即時性滿足,有機會為品牌帶來新客流、新銷量、新增長。

中國兩大外賣平台,正是持續高頻流量的來源——在諸多電商平台裏,外賣可能是頻次最高的品類,從外賣切入零售,是從高頻到低頻的降維次延展,水流直下,順勢而為。

今年3月,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總裁王磊曾經承諾,接下來的一年,在與支付寶、淘寶、天貓、高德等流量入口打通後,每天要給平台商户帶來1億人次的流量。

每一個大牌零售商,都應該懂"外賣"

高昂的租金佔比,也得以降低。在休閒零售品牌良品鋪子的門店,外賣訂單量已經佔到了10%,下一步的目標是佔比50%,租金、人員不變的前提下,門店營收大幅增長,坪效顯著提升。

上線外賣,也成為了品牌線下門店全面數字化的起點。與網店一店賣全網、賣全國不同,外賣渠道以周圍幾公里為半徑,提供精準服務。

30家上海新華書店登陸餓了麼後,每家門店都有各自的選書策略,周圍寫字樓環繞的港匯店主打暢銷文學社科和藝術書籍;在生活小區密集的街區佈置美食、居家、生活類讀物;學生和家長常去的福州路上海書城則主打課本、教輔和科技類圖書,等等。

這些數據經過積累、沉澱、分析,未來有望反哺於線下門店,助其選品、選貨、選址等等。

在電商紅火的時候,門店服務的短板似乎清晰可見,節節敗退;如今借道外賣平台,門店兼當深入一線的前置倉,在配送速度上比起傳統電商更勝一籌。

比如新華書店,在上海,幾公里就有一家門店,這樣的密集佈局,配合餓了麼的即時配送,就能滿足全市書友的即時需求。

加持了外賣平台的門店,或許可以藉此揚眉吐氣,掀起一場浩浩蕩蕩的大反攻。

每一個大牌零售商,都應該懂"外賣"

當然,這並不意味着外賣與電商的互斥,事實上,也有不少品牌,先開外賣,轉身再去電商開網店。

比如網紅奶茶品牌“奈雪的茶”,先在餓了麼開外賣,隨後經過後者引薦,打算開設天貓旗艦店。

據王磊介紹,今年阿里本地生活計劃幫助超過5000家商家,開通天貓店,讓品牌的零售電商和外賣業務並駕齊驅。

尋   路

儘管線下門店開設外賣,似乎是大勢所趨,但要做好外賣業務,即便對於大型零售商來説,門檻也不低。

很多大型零售商、品牌商,儘管已經開設電商業務多年,但其電商部門\公司多是獨立運營,門店並未參與。開通外賣,意味着從0到1,在末端實現數字化,這對於任何一家門店來説,都非易事。

新華書店福州路店正在遭遇轉型的煩惱。這家書店上下7層樓,營業面積超過了9000平方米,陳列着超過25萬種圖書、音像製品,SKU遠遠超過餐飲店。

到底選擇哪些書籍,登陸餓了麼?訂單來了之後,如何快速找到書籍,打包配送?

每一個大牌零售商,都應該懂"外賣"

這些都是現實難題。

新華書店的做法是,接下來兩個月,在雲端打造門店的數據中台,而後與餓了麼平台直接連接。

為了快速配送,這家書店還專門設置數字化貨架,將上線餓了麼的書籍提前挑揀出來,放置在貨架上。數字化貨架就擱置在書店服務枱旁邊,工作人員接完單後,轉身就能打包配貨。

但無數的個體小門店,沒有這樣的實力,因此,依附平台賦能,借勢平台資源,降低開店門檻,就成為了不二之選。

為此,針對美髮美甲、醫療美容、生活娛樂消費等商家,阿里本地生活推出了“開店通”產品,助其低門檻地在口碑餓了麼、支付寶、淘寶、高德等平台多端開店,免費政策持續到9月底,精準營銷、會員營銷、場景營銷等產品也在同期上線。

每一個大牌零售商,都應該懂"外賣"

未來一年內,100萬商家有望在餓了麼升級“數智中台”,實現經營全鏈路的數字化升級,包括流量開放、運營能力提升、小程序建設、數字會員運營等等。

考慮到疫情對於線下門店打擊沉重,資金緊張甚至枯竭,餓了麼的佣金率將比行業降低3-5%,商家戰疫優惠貸款利率,則低於其他平台50%。

此外,門店做外賣面臨的另一難題,是如何實現千店千面的精準營銷。要知道,網店可以售賣全網,可以對接全國的買家,任何長尾小眾商品,總能找到買家;但外賣業務只針對周邊幾公里,對於選品的精準度要求,指數級提升,一旦選品不當,滯銷、積壓風險高企。

僅僅依賴於外賣平台的單一數據,遠遠不夠——一個人的餐飲習慣,和其讀書偏好,關聯度不高。

餓了麼必須藉助阿里的多元業務優勢,除了基於外賣數據,還有電商數據、文娛消費數據等等,通過數據的跨平台打通,對用户的偏好、習慣等,多維度掌握,進而實現精準營銷。

顯然,阿里經濟體最懂消費者,而餓了麼最貼近消費者,無論是大型零售商,還是個體小門店,都有機會尋到生存的一席之地。

張智芳也許會越來越忙了,她應該對這樣的熱鬧和疲憊,期待已久。包括實體書店在內的線下門店,借道外賣平台,或許能描繪第二道增長曲線。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966 字。

轉載請註明: 每一個大牌零售商,都應該懂"外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