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讓年輕人講述“可觸摸的中國”

由 機東林 發佈於 科技

2019年李子柒在中國一夜走紅,人們這時才驚訝地發現這個四川女孩竟然已經在YouTube平台上收穫了超過1000萬的粉絲。只提供中文字幕的視頻絲毫不影響海外用户的訂閲和追隨熱情,甚至還有海外粉絲專門建立了字幕組,將李子柒的視頻內容翻譯成英文。

無獨有偶,近年來與李子柒一同走進海外受眾視野的還有諸如辦公室小野和滇西小哥這樣的年輕素人博主。他們在YouTube平台的粉絲關注量分別超過900萬和600萬,都已躋身全球一線YouTube博主行列。活躍在互聯網平台上的年輕人,開始成為中國對外傳播的新生力量。

2011年,中國開始在紐約時代廣場大屏幕投放國家形象系列宣傳片。將中國面孔投向“世界的十字路口”這一舉措,被視作中國以更積極的姿態投入公共外交的嘗試。

從時代廣場宣傳片投放到李子柒走紅,這十年是中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飛速提升的十年,同時也是對外傳播意識形態和話語方式悄然變化的十年。十年前出現在紐約時代廣場的面孔是姚明、袁隆平和楊利偉,十年之後出現在全球互聯網用户面前的是李子柒、辦公室小野和滇西小哥。“主角”變化的背後,暗合了數字媒體興起所帶來的對外傳播話語方式轉型。

在Facebook這樣的社交媒體和YouTube、TikTok等視頻內容生產平台成為主導互聯網流量的入口時,年輕的互聯網內容生產者責無旁貸地接過大旗,成為中國對外傳播的新生力量。

為什麼是年輕人?首先是因為他們對互聯網平台的話語體系和敍事方式更為熟悉。相較於從傳統媒體生產與消費環境中遷移而來的“數字移民”,伴隨着互聯網和社交媒體長大的年輕人作為“數字原住民”更熟悉數字媒體的表達邏輯,所生產的內容更貼合目標受眾的需求。

其次,隨着YouTube和TikTok等視頻平台的興起,互聯網變得日益“可視化”。相較於文字,視頻內容天然具備更強的跨文化傳播能力,更容易被語言不通的不同文化社羣理解。因此,習慣於使用YouTube和TikTok的年輕人更容易藉助視覺文本生產的內容跨越語言和文化的界限,觸及並打動海外受眾。

第三,年輕的互聯網內容生產者成長於更為現代和開放的中國,因此這一代人的生活經驗更容易與海外受眾對話,這使得他們生產的內容貼近現實,富有生活情趣。無論是李子柒視頻中呈現的中國鄉村生活,還是辦公室小野對於現代都市青年生活的刻畫,都包含了傳統的形象宣傳片較為標籤化的敍事中難以尋覓的生活化場景,這種場景也同樣更容易與海外年輕人產生共鳴。

因此,數字媒體的話語邏輯、視頻文本的跨文化特性與年輕人獨特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形成了互聯網時代對外傳播的一條新路。對於沒有過於沉重的歷史包袱和苦難記憶的90後和00後而言,他們能夠以更加自信和輕鬆的風格進行自我表達。他們在不經意間也將中國年輕人對於生活和時代的理解融入作品之中,講述了一種不同於以往的“中國故事”。

從這個角度來看,從時代廣場宣傳片投放到李子柒等博主大火的十年,正是傳統大眾傳播向互聯網分眾傳播的轉變,也是中國故事從單一的國家敍事主導向多元主體參與敍事建構的轉變。如果説傳統的對外傳播是回應式的,更多是為了消除偏見、回應爭議、改變海外媒體涉華報道中形成的刻板印象而展開,那麼以年輕人為主導的對外傳播則是建構式的,更多是為了講述故事、分享體驗。

如果説十年前的形象宣傳片還會讓海外受眾覺得有些距離感,那麼如今大火的李子柒和辦公室小野則真正帶來了一幅“可觸摸”的中國圖景,讓海外受眾能夠從更貼近中國人現實生活的景象中重新理解一個“日常化”的中國,以及新一代中國年輕人理解生活和世界的方式。

對於生長在數字媒體時代的年輕人而言,上B站刷抖音已經是其生活的一部分。在他們深度參與並理解視頻文本的內容邏輯之後,必然會有更多諸如李子柒和辦公室小野這樣的年輕人走向海外,成為這種“日常化”中國故事的新一代講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