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雲又開戰略發佈會,政企“雲”市場究竟有多大誘惑?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智能相對論”(ID:aixdlun),作者:陳選濱,36氪經授權發佈。
華為雲助力政企上雲不是頭一遭,但是煞有其事地召開戰略發佈會,頗有深意。
5月15日,華為雲發佈政企戰略,並宣佈華為雲Stack系列新品正式上市。短短一個多小時的發佈會,更是找來三個企業高管站台。
華為公司副總裁、雲業務總裁鄭葉來、華為混合雲領域總裁呂陽明、華為中國雲與計算CTO肖苡接連出場,從環境到產品再到應用各方面解讀華為入局政企市場的考慮,不可謂不重視。
事實上,自雲市場的競爭以來,各大雲廠商就非常熱衷於召開發佈會。特別是針對政企市場,他們一邊深耕行業,加速推進B端合作,一邊鄭重其事地向市場彙報戰略、生態、產品等關鍵信息。
這種“邊跑邊喊”的狀態非常具有畫面感,在雲市場逐漸成為常態,頗為有趣。如今,各大雲廠商紛紛扎堆,錨定政企市場,背後的行業動態不禁令人思考。
雲服務具有明顯的To B傾向,政企市場成為各大廠商的錨點並不意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的一年發展之內,越來越多的信號表明這個行業的拐點正在到來,必將引發新一輪的市場熱潮。
對此,“智能相對論”回顧2019-2020年的行業發展的時間軸,發現從市場供求兩端來看,雲市場的兩個拐點逐漸清晰,一是供給拐點,二是需求拐點。
什麼是供給拐點?
簡單來説,站在市場的供給層面,雲廠商從技術到應用的雲服務已經可以滿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具備了全面推廣的能力。
對此,以阿里的判斷來看,2019年被行業篤定是雲計算全面替代傳統IT的拐點。阿里CTO、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表示,“經歷過去10年的發展,(雲計算)已經在關鍵技術和應用規模上實現對傳統IT的全面超越。”
同時,阿里披露一組數據,“上雲後綜合成本下降一半,穩定性實現10倍以上提升,安全性更是提升50倍。”
為此,阿里篤定,2019年是新舊技術交替的一年,也將是雲服務發展的拐點。
但是,從這些信息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很多的表述其實都在強調雲廠商具備了哪些能力,可以提供什麼樣服務,對市場需求方的提及並不多。
“智能相對論”認為,阿里所説的“拐點”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市場的供給拐點罷了。雲市場的進一步爆發還需要等另一個拐點,即需求拐點。
簡單來説,雙向的市場路徑要走得通,不僅要看供給側可以提供什麼,更要看求側需要什麼,是否可以形成規模化、常態化的需求,隨即而來的就是“需求拐點”。
那麼,雲市場的“需求拐點”在哪呢?
當我們再回顧2020開年以來,過去幾個月的行業動態,不難發現,新冠疫情刺激之下,雲市場迎來爆發式的需求增長。
據數據顯示,春節以來中國雲辦公的人數超過3億,相比2019年500萬的用户數量,雲市場的加速趨勢尤為明顯。百度、阿里、騰訊、華為等廠商旗下的雲業務皆出現不同程度的大幅增長。
市場需求一側邁入爆發期,特別是對於政企用户而言,一方面是疫情的客觀環境刺激,另一方面更有“新基建”的主觀政策推動,上雲成為大勢所趨。
重新再看5月15日華為雲政企戰略的發佈節點——等來“供給拐點”和“需求拐點”都出現的關鍵時刻,華為雲終於吹響了正式入場的號角,錨定政企市場。
誠然,不只是華為雲,百度智能雲、騰訊雲、阿里雲、金山雲等等一眾的雲廠商或許都在等待這一個“需求拐點”的到來。
過去的幾個月內,開放的協同辦公平台、推出的遠程視頻會議產品比之以前更加的頻繁、密集,新老玩家釘釘、企微、如流、飛書、WeLink接連搶佔雲服務的第一站協同辦公市場,成為行業一時焦點。
雲廠商助力政企上雲,並非是疫情才開始的。為此,不少讀者或許納悶,明明華為雲似乎在政企雲賽道已經跑了大半天了,怎麼現在才喊着“我要入場了”,那前面的動作又算什麼呢?
事實上,在雲市場上,類似“邊跑邊喊”的狀態並不少見,上雲計劃、戰略升級、解決方案、生態合作等等每一個動作的背後,或許都少不了一場充滿儀式感的發佈會。
為什麼雲廠商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矯情嗎,不,是無奈。
站在雲服務行業,特別是政企市場,“智能相對論”想聊三個有趣的問題。
其一,政企市場的“低温性”。
不同於C端消費市場,一旦出現什麼熱點事件,即可引燃全民興致,帶來非凡的市場影響力。政企客户所處的B端市場往往非常“高冷”,市場波動幅度遠遠沒有消費市場的劇烈。
對此,也並不難理解,雲服務所涉及的技術與產業賦能不僅超前,而且專業深度高,幾乎很難引起大眾用户的關注和情緒。
這一道被專業化的門檻,即便華為雲在此次戰略發佈會上提出的“管理一朵雲、數據一盤棋、應用一張網”的形象類比,希望把自家的戰略簡化傳遞給市場和大眾用户,但是一旦深入去看,其應用所涉及的“擎天”架構和企業管理、政務管理等專業領域都免不了一個“專業勸退”。
既然如此,是否可以“悶聲發大財”,不開發佈會,不搞宣傳呢?
對不起,還真不能。
目前,雲服務市場正在進入規模化階段,對於雲廠商而言,是一個樹立標杆、推廣標杆的關鍵時期。
簡單來説,在今天相對開放競爭的市場環境,各大雲廠商也會遇到“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尷尬,“閉門造車”更是不可取。走出去、落實到重要場景,是必須要的。
日前,百度CTO王海峯就對此提出百度智能雲的策略,“以雲計算為基礎,以AI為抓手,聚焦重要賽道。”將雲計算落實到基礎應用,再次呼應他在2019年末所提出的AI大生產階段的發展需求。
實際上,當前的雲廠商都面臨着類似的問題,即要落實技術應用,做出標杆案例,再把案例推廣出去,將後續的賽道跑通。
那麼,即便是政企雲市場一直處於“低温性”,雲廠商也不得不持續的進行傳播工作,“添柴加火”,把行業熱度保持住。
其二,雲業務的盈利困局。
事實上,要把雲業務的後續賽道跑通,一個難點就在於盈利拐點。儘管,現在的雲服務市場發展很快,但是總體還是處於虧損狀態。
日前,金山雲尋求赴美上市,據數據顯示,其淨利潤自2017-2019年分別為-7.14億元、-10億元和-1.11億元,可見雲業務的破局艱難。即便是國內領跑的阿里雲,當下難掩虧損的尷尬狀態。
市場承壓顯著,雲廠商更加沒法沉默。這個市場,向來對待“啞巴”沒有太多偏愛,更別説在一個競爭殘酷、以新技術撐起的B端市場。
其三,生態為王的落地現實。
當然,更關鍵的一點在於,身處政企市場,單兵作戰不可取,構建生態才是王道。
對此,“智能相對論”曾與湖南雨人網安進行過深度交流。作為一家老牌網絡安全企業,湖南雨人在本土市場的知名度頗高,一直服務於湖南的政企市場,在此更是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
湖南雨人認為,服務政企市場,特別是政府客户,本土企業具有幾點關鍵性的優勢。一是長期的合作使得本土企業對區域性客户的需求理解更加精準,所提供的解決方案也更加貼合當地的市場、社會等環境;二是本土企業紮根當地,在資源調配、場景部署、人工支援等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在某種程度來説會優於華為、阿里、百度等科技巨頭。
所以,在實際的落地應用中,往往會形成一個“一帶多”的生態格局,即一個巨頭企業提供頂層設計和核心架構,多個本土企業圍繞開展場景部署,來完成應用落地。
在網絡安全領域如此,在雲服務市場也大抵如此,同屬於政企市場,實踐路徑是相通的。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華為雲在宣佈正式進軍政企市場的同時,接下來就是正式發佈“華為雲Marketplace混合雲夥伴計劃”,尋求雲業務夥伴的加盟,構建雲生態,共同實現應用落地。
華為所考慮的,和湖南雨人的觀點是一致的,“一帶多”的生態格局是應用落地的現實需要,華為雲進軍政企市場,必須得進一步打造自己的生態優勢。
那麼,我們可以認為,雲廠商熱衷於發佈會,不僅是給客户傳遞信息,更是在給生態夥伴傳遞信號,告知自己的專業優勢和合作模式,爭取吸引新的合作伙伴。
不管是從雲服務市場,或是從政企市場的角度來看,“智能相對論”認為,華為雲高調入場,會是一個振奮的行業信號。每一次雲廠商的鄭重喊話,或多或少都將為這個行業的發展帶來一定的思考和刺激。
錨定政企市場的雲業務競爭,不會是一場沉默的賽跑!
文章來源:智能相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