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知乎“媒體化”:岔路口的艱難抉擇

由 解洪海 發佈於 科技

文 | itlaoyou-com,作者 | 韓志鵬

微博熱搜停更期間,我們去哪“吃瓜”?

自6月10日起,微博熱搜被勒令停更整頓一週。在微博熱搜離開的日子裏,《乘風破浪的姐姐》依然逆勢爆紅,而在知乎熱榜上,“字節跳動28歲程序員退休”的新聞亦在持續發酵。

三年前,知乎熱榜問世,知友們在這裏熱議新聞事件;另外,早在熱榜成型之前,百度魏則西事件、巴黎聖母院大火事件,皆是在知乎爆發或不斷外延。

定位知識社區的知乎,媒體屬性似乎越來越重。

主打專業人士創作專業內容,知乎誕生伊始就帶有極強媒體風格,而伴隨開放註冊和大規模的用户湧入,知乎的“媒體化”之路愈行愈遠,但這對知乎利弊何在?

自2013年起,“知乎變味兒”的聲音就不絕於耳,這是社區開放的必然結果,但內容是知乎的根基,在激進商業化的過程中,其能否守住內容“基準線”?

這考驗知乎的初心與未來。

“現在刷知乎,小説倒是蠻多的”,用了七年知乎的阿雅告訴地歌網。

從高中開始就經常刷知乎,現在阿雅發現,知乎上湧現了很多小説內容。“雖然平常不怎麼讀網文,但偶爾看到還挺新奇的。”阿雅説。

在知乎熱門問題中,“你寫過或者聽過哪些「魔性」的故事?”共收穫7萬關注和近900萬次的瀏覽,其中被收錄到知乎日報的“人匠”故事,獲贊超過9.5萬。

優秀故事固然吸引用户,但過去的知乎並非如此。

創業伊始,周源帶領員工通過一封封寫郵件的方式,邀請知乎最早的種子用户,包括王小川、馬化騰、王興等企業家。上線的前40天,知乎就創造了8000個問題和2萬個回答,都是大咖親自下場作答。

優質用户持續創作高質量內容,普通用户對內容創作也更為謹慎,這都進一步促成了知乎“高知社區”的定位。

不過,伴隨知乎開放註冊,普通用户湧入並進行創作,社區核心話題也從互聯網、創業向兩性、娛樂轉移,內容專業度被不斷稀釋,內容本身逐步碎片化,這被知乎用户俗稱為“抖機靈”。

這符合互聯網內容的變遷。

《新聞的騷動》作者阿蘭·德波頓曾表示,當代社會的人們對即時信息的獲取需要,正固化為一種生活習慣,這在互聯網時代尤為突出。

如今,獲取信息的通道逐漸增多,淹沒在信息海洋中的用户,知溝得以逐步消除,但由於媒介素養程度各有高低,用户精準獲取有用信息的難度隨之加大。

於是乎,用户的信息焦慮逐步加深,快速、大量地閲讀信息、蒐集知識,成為用户彌合信息焦慮的重要方式,再結合網速加快、視頻爆發,造成了內容供給不斷碎片化。

網絡信息演進的大背景下,知乎身處其中。

大量用户在獲取信息,也有用户追逐專業經驗,但後者的認知門檻更高。從商業角度考慮,二者區別更在於用户規模的不同,知乎目前顯然要更廣範地獲取用户。

因此,內容消費碎片化的大趨勢在先,開放註冊令知乎用户規模持續增長,其內容專業度的下滑、碎片化程度的加深,都會是必然結果,這不是知乎一家要面對的挑戰。

當然,內容碎片化之下,知乎不忘媒體基因。

首先,知乎核心高管多出身財經科技媒體。創始人周源曾是《IT經理世界》雜誌的記者,而與周共同創業的COO黃繼新,曾是搜狐財經頻道主編。

其次,在技術上,知乎採取的是“威爾遜算法”,用户權重取決於其在某個領域是否有長期分享,以及獲得對應領域其他專業用户的認可(點贊、感謝、收藏)。所以,知乎賬號在產生的優質回答越多,其在該領域的權重越高。

顯然,知乎算法的邏輯是“可信度加權”,長期深耕某一領域的用户,內容更專業、經驗角度更具備實操性,知乎自然更重要推薦這類內容。

這背後滲透的正是媒體思維。

最後,在專業加權的推薦模式上,知乎還聚攏起大量專業用户,保證內容產出較信息本身具備更大價值,這在新聞事件爆發時體現的尤為明顯。

例如巴黎聖母院突發大火,兩分鐘後就有知乎用户提問“巴黎聖母院突發火災,目前形勢如何?將產生怎樣的影響?”,並迅速收集到5500個有效回答,涉及到解釋該類型建築的消防困境、如何對其進行災後修復,甚至延伸到對國內文物建築保護的借鑑。

突發性事件被從不同角度加以解讀,由於廣泛存在的專業創作者,知乎能對單一信息進行外延,提供更多觀察角度,不斷拔高事實,這與新聞創作路徑高度吻合。

人(創始人 創作者)與技術,這是知乎媒體基因的關鍵所在。

當下,今日頭條、百度等平台都能向用户提供信息,但知乎的優勢在於媒體基因下內容更為專業。這種“相對優勢”的存在,令其保有知識分享社區的定位,但顯然已經是專業經驗被稀釋後的結果。

而在媒體化的道路上,知乎還缺一塊重要版圖——視頻。

知乎的視頻故事,早在2017年就拉開序幕。

三年前,和知乎熱榜同時期出現的,是知乎允許用户上傳視頻回答,謂知乎在視頻佈局上邁出的重要一步。

不過,視頻功能上線兩年內,除產品功能不斷優化,直到2019年年初,知乎才開始內測獨立短視頻App“即影”,但目前該產品已是泯然眾人;再到今年五一,知乎才正式招募科普人文、電競遊戲和生活娛樂領域的視頻創作者。

從行業層面觀察,知乎已經在短視頻賽道上掉隊了。

地歌網曾在梨視頻下架的文章中分析過,國內短視頻內容分化趨勢明顯,抖音、快手代表的是娛樂類,帶有秀場性質的;目前加速發展的微信視頻號則是真實類。

此外,專業類(知識、新聞資訊)也是短視頻內容的一大類別,但目前這類內容廣泛存在於其它短視頻平台,尤其是在知識維度,獨立的短視頻平台陣地尚未出現。

顯然,知乎具備成就專業短視頻平台的可能性。

官方數據顯示,截止去年1月,知乎2.2 億用户貢獻超過2800 萬個問題和1.3 億個回答。有大量專業內容,有媒體基因,知乎並不缺輸出短視頻的先決條件。

儘管圖文創作者向視頻內容轉換存在門檻,包括對鏡頭感、表達能力的把握,但半佛仙人、回形針等成功案例的出現,證明逾越視頻創作的門檻並不困難。

難點不在創作者,而在知乎自身。

自去年開始,B站加速破圈,帶動了一批財經類、知識類UP主的崛起,前述的半佛仙人,以及巫師財經、羅翔説刑法,都是在B站上成功走紅。

巧合的是,這些業已成功的視頻博主,都與知乎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半佛仙人最早是知乎大V、巫師財經也曾被曝抄襲知乎回答;羅翔説刑法也在今年4月開通了知乎賬號,但一個月後的粉絲數僅有1.6萬。

同時間段,羅翔説刑法的B站粉絲已破百萬。

出現這一現象,自然與B站視頻平台的定位、發力擴張內容高度相關;同時,巫師財經抄襲知乎內容也折射出,知乎平台本身的內容也足夠專業。

但最核心的矛盾,是知乎丟失了發展短視頻的先發優勢。

在去年,B站不止發力知識內容,更是開出了知識付費;抖音也聯合中科院推出扶持知識科普內容的“DOU知計劃”;快手在投資知乎後聯合發起“快知計劃”,並且此前已經上線知識付費板塊“快手課堂”。

相比之下,知乎今年才開始招募視頻創作者,且並不侷限於知識領域,但在最為核心的知識內容上,B站、快抖都在迅速崛起,這給知乎帶來的競爭壓力可不小。

表面上,用户沒有在知乎形成視頻消費習慣;本質上是知乎錯失了短視頻紅利期,沒有大力促進圖文創作者向視頻轉型,在當下短視頻格局初定之時,知乎要彌補先發優勢的差距,道路並不容易。

歷史不容假設,現今問題在於,知乎要怎麼做好短視頻?

按照慣例,知乎每年愚人節都會發布彩蛋,今年的彩蛋是“B乎”,官方稱其為“知乎的B面”,主推中短視頻和直播內容,包括“奇怪的知識增加了” “如何優雅的抬槓”等欄目。

雖然是“一日彩蛋”,但B乎背後其實是知乎對短視頻的野心,頁面主推視頻、大力招募短視頻作者並加以扶持,知乎會否用資本與資源砸出“知友”的視頻消費習慣?這一點值得期待。

在內容端,知乎並非沒有短視頻爆款。今年3月,美國新冠肺炎確診人數突破18萬,知乎用户“我是郭傑瑞”發佈的實拍紐約疫情的視頻,就引發1000多條討論。

與新聞熱點結合,這是知乎“媒體化”的體現;對新聞事實進行廣泛外延,同樣是知乎創作者的強項,這亦能為知乎發展短視頻內容帶來啓發。

顯然,在市場格局相對穩定之下,知乎的視頻化道路必然是艱難重重,追趕的過程並不會容易。而除補齊視頻版圖,知乎“媒體化”之中還有更深層次的問題。

從商業角度考慮,知乎“媒體化”背後的訴求是市場化。

如前所述,互聯網時代下,用户獲取信息正成為剛需,這對平台意味着更廣泛的用户與市場規模,知乎的“媒體化”路徑自然也是為做大規模,而在內容端採取的折中路線。

堅持過去的輸出經驗與專業內容,知乎的社區調性會更穩固,最終會成為一家小而美的內容社區;而為放大規模,知乎的內容端開始導向媒體化,既保持專業性,但也滿足用户獲取即時信息的需求。

在此基礎上,知乎延伸出知乎Live、鹽選會員等變現方式,這都是在廣告盈利模式上做出的積極嘗試。周源此前也表示,知乎營收主要源自廣告和付費會員。

況且,自去年拿下F輪融資後,知乎也走上了發展快車道。

2019年2 月,內測男生種草社區“CHAO”;8 月,啓動 MCN 機構招募;9 月,內測“好物推薦”,可在回答中加入商品鏈接卡片;10 月,上線直播功能和“小藍星推薦”榜單……

快手、百度聯合為其注資超過4億美元,知乎在獲得前進動力時必然也感受到資本壓力,反映到業務層面,就是知乎在規模擴張與商業化上不斷提速。

於是乎,社區調性與發展擴張的矛盾浮出水面。

在地歌網此前分析中,筆者曾指出,知乎向右轉(發展擴張),會導致老用户繼續流失;知乎向左轉(維繫社區調性),規模增長與商業化的目標難以快速實現。

用户流失會影響社區調性,對知乎而言,動搖的是媒體基因;當早期用户逐步離場或者活躍度下降,意味着知乎最核心的專業內容生產者力量遭受折損,這會進一步“拉平”知乎較之其他內容平台的相對優勢。

如果不大力擴張用户、發展商業化,知乎的增長天花板也是觸手可及。自去年1月到目前,知乎官方仍未公佈最新用户數據;據QuestMobile統計,截止去年9月,知乎平均月活為4865萬。

顯然,內容根基與激進商業化,二者能否把握平衡關係知乎的未來。

當然,對於上述關係平衡感的把握,也關係到知乎團隊的創業初心,這並非是形同虛設的構想,而是創始團隊對平台自身的定義,併為業務與內部管理劃清原則,促進後續團隊共同遵守,最終體現到產品設計與功能中。

對知乎而言,其所堅持的,依然是持續不斷產出好內容。去年10月,周源曾在採訪中表示,“我們始終重視內容的質量,不管內容來自哪個領域,我們都希望能夠產出和傳播高質量的、有價值的、可沉澱的內容。”

這顯然是周源創業初心的一部分。但如今,有商業化目標在前,知乎能否堅守初心與創業原則,這道命題的答案對知乎的未來形態將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如果丟失初心,知乎也將泯然眾人矣。

顯然,如今的知乎,正處在艱難抉擇的分岔路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