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沒有耽誤中國企業自主創新。
7月9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第三季度例行新聞發佈會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國內三種類型專利申請219.5萬件,國內申請專利的企業為22.9萬家,較上年同期增加3.2萬家;國內企業共提交發明專利申請40.4萬件,同比增長12%;中國申請人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PCT國際專利申請2.68萬件,同比增長20.7%;提交馬德里商標國際註冊申請3875件,同比增長36%。
專利,是知識的結晶,創新的碩果,財富的凝聚。有人説,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知識產權的競爭,是專利、品牌、技術的競爭。這種説法有一定道理。專利,意味着專有的權利和利益,哪家企業專利技術多,哪家企業就能獲得更多的專有權利和專有利益;反之,專利少或沒有專利,就難以獲得專有權利和專有利益,還將為此付出昂貴的“使用費”。大量專利糾紛案例,大量企業因專利獲得“知識暴利”,大量企業因使用別家專利淪為“打工仔”都表明,重視專利就是重視創新發展,抓專利就是抓創新主動權。
專利是“創新利器”。誰把“創新利器”掌握在自己手上,誰就能佔領創新發展先機。實踐告訴我們,“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專利技術,化緣是化不來的,要靠自己拼搏”。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廣大科研工作者第一時間行動,第一時間確診病原體、短時間內成功破譯新冠病毒的基因組,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不斷完善更新,更多公眾疑惑被解開,科技是戰疫的最有力武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從“天眼”探空、神舟飛天、墨子“傳信”、高鐵領跑,到北斗組網、超算“發威”、疫苗研製,人們更加清楚,有專利技術才有創新主動權,把創新發展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推動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從根本上保障經濟社會安全,在通往未來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把“創新利器”掌握在自己手上,這是在變局中開新局的必然選擇。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在2020年這個特殊年份,人們經歷了太多變化,也見證了許多積極應變過程。數字經濟在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將加快發展步伐,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引擎,助力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因應科技革命,不斷填補技術空白,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的良好互動和雙向賦能,打開經濟增長的更廣闊空間等。危機中往往孕育着新機,變局中也可以開啓新局。這個“新機”,青睞的是創新者;這個“新局”,創新者才能打開。發展環境越是嚴峻複雜,越要加快創新發展,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
把專利這個“創新利器”掌握在自己手上,重在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石,是百姓幸福生活的保障。實體經濟強不強,關鍵看創新能力。今年上半年,華為、OPPO、京東方在發明專利授權量上領跑。當今世界,技術更新和成果轉化更加快捷,產業更新換代不斷加快,可謂“天地轉,光陰迫”。加快自主創新,企業不能等待觀望,而要時不我待,否則,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處處被動、受制於人。只有把創新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提升企業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中立於不敗之地。
(大眾日報客户端記者 孫秀嶺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