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楊振寧王貽芳的大型對撞機之爭:一個反對一個堅持,該不該建?

由 寸建宇 發佈於 科技

科學研究的進展及其日益擴充的領域將喚起我們的希望。——諾貝爾

科學就如同漫長黑夜裏突然燃起的一縷光束,世人雖一時間難以完全掌握它,可它卻無時不在影響着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領域內的不斷變化總是來日方長,引發對於未來希望的同時也必將帶來難以避免的爭議。

中國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就堅持在各類科學技術領域持續展開研究工作。時至今日許多科研方向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可仍舊有部分科研建設工作存在較為複雜的爭議。其中最為社會熟知的就是關於大型對撞機工程的取捨問題。該項目甚至獲得了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與國內院士的持續關注和爭論。

堅持反對修建大型對撞機的物理學家就是在學界德高望重的楊振寧先生。可令人不解的是,多年持反對態度的人羣中就包括王貽芳院士。在兩位中國核物理學界最為傑出的科學家觀點碰撞中,似乎得以窺見此事件的一些端倪。

何為大型對撞機

若想要了解問題的實質信息,那麼符合社會認知的具體解釋就是首要的標準之一。

該爭論來源的核心內容就是中國是否需要修建大型對撞機用以支持相關的科研項目。實際上大型對撞機的概念距離普通大眾的視野相去甚遠。符合大眾認知的一種科學解釋為大型對撞機就是粒子物理學領域企圖探索全新的粒子存在,從而採用相關設備去實現質子加速對撞功能,而這一設備本身就被稱作為大型對撞機。

可即便對此有具體的描述,旁人可能還不瞭解應用大型對撞機的意義所在。一種事物的存在若是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那除了它本身的功能外,它必然也能夠提供無可代替的關鍵作用。

數十年前,物理學領域興起的研究問題就包括有通過完善''標準模型''來反映世界的微觀真相。而''標準模型''就是其中最關鍵的一環。實際上它指的是包括微觀基本單元、基本相互作用和粒子質量機制之間的一種理論模型。這種抽象的研究概念事實上推進了天文宇宙學、和物理學科等各領域內的重大突破,因此該方向研究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價值。

大型對撞機的作用正是擔負了該研究中的重要角色。它的存在為科學家的測算提供了真實有效的實驗數據。因為正是質子對撞的意外結果,能夠帶來前所未有的發現。國內的王貽芳院士代表中國提出了名為CEPC的對撞機方案,這也是大眾對於大型對撞機的基本認知。

楊振寧的一再反對

對具有一定認知基礎和深厚造詣的人而言,判斷事物是否需要進行的原則難以逃避的問題就是付出的代價。

大型對撞機的爭論中持反對意見的代表就是楊振寧先生。實際上他與該項目的還有着頗深的淵源。世人熟知楊振寧先生是當代物理學界的泰斗前輩。其中他提出的楊米爾斯理論可以算作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骨架理論。因此他也是該領域最頂尖的科學家。

早在上世紀70年代,他就關於大型對撞機的建設問題發表過個人意見。1972年間楊振寧先生受邀參加了學術會議。當時在少數的物理學家主張修建粒子加速器也就是大型對撞機的前身。楊振寧先生卻當即做出了反對的選擇,同時給出了原因。

在他看來,該項目費用過於龐大,而且難以在短期內趕上發達國家現有水平。同時,他認為美國發展的核心原因是與時俱進的計算機技術。兩者權衡下,他覺得需將有限預算應用到計算機等學科的人才培養中。能夠跨越多年時間仍舊堅持原有態度,必然有決定性的因素在左右實際看法。

此後中國一度擱置了相關項目的建設計劃。自八十年代後,大型對撞機的建設話題始終在世界受到關注。歐洲建設的LHC就成功發現了標準模型中剩餘的''希格斯玻色子''。多年後,楊振寧先生又再次因為國內大型對撞機的再次修建選擇發聲。因為在他看來,大型對撞機已經無法提供更為突出的發現,也難以給中國帶來實際的幫助。

王貽芳院士的堅持

能夠在社會壓力和前人反對觀點的影響下堅持己見的人,更值得世人尊敬。楊振寧先生的觀點大多數是站在理性角度給出的,而從物理學研究本身入手,中國有一位粒子物理學領域專家給出了截然不同的意見。

他就是王貽芳,身為中科院院士與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的他始終堅持建設大型對撞機。而他多年間裏堅持看法的態度也並非是空穴來風,更多是基於他對該問題的理解所言。

反覆強調固有的理論對於表達觀點的實際作用收效甚微,更多需要將正確的論據呈現於社會視野之下。

王貽芳院士面對外界時曾給出過具體的原因分析。首當其衝的是,大型對撞機可以研究的希格斯粒子雖已經有所發現,可仍舊擁有着巨大的科研價值。同時它也是粒子物理當下研究突破的重點方向。這都需要大型對撞機提供設備支持。另外,同樣是關於希格斯粒子,他認為生產用於研究實驗的希格斯粒子正是需要他提出的CEPC大型對撞機模型構想。

此外,若是從國外的相同研究方向來看,中國的研究進度是領先的,更有可能獲得階段性的突破。最後,他認為中國已經有建設對撞機的經驗,若是能夠接受一定的預算投入,一定能夠將大型對撞機的項目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按時完成。究其根本,王貽芳院士將大型對撞機視為中國實現前沿物理發展突破的關鍵環節,因此也極盡做出全力支持。

當下世人能夠得知的是,在該問題上兩位中國頂級物理學家都沒有選擇更改原先的觀點。同時,無論是建設與否,大型對撞機的爭論都將是中國日後發展的難以繞過的關鍵話題。

科學是嚴謹的,也需要後人持之以恆的探索與發現。在對於問題的思考和判斷中,世人理應堅持個人的態度和保持辯證思考的正確心理。或許,答案在日後的某天就會自然浮現。

文/羽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