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客縵胡纓,吳鈎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武藝高超者,劍出鞘,必有所傷。踏馬而來,歸途而去,殺敵之時,一人擋十力。
關於詠春的締造,説法良多,是真是假,亦難以推測。畢竟天長地久,一切作古,也沒有太多明確的文字可以記載。而在後期,詠春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一切便開始清晰明瞭起來。訪古訴今,詠春自由文字記載開始,傳承的順序大致便是黃華寶——梁二娣——梁贊——梁壁、梁春和陳華順,
在這之後,便是將詠春徹底發揚光大的葉問。大家出身的葉問,在時局的變化之中,奔赴香港求生,有人説詠春全仰賴他才得以名揚天下,但反之,沒有詠春,葉問或許也不能創造屬於自己的一番天地,不過是相輔相成之景罷也。葉問之後,就是著名的功夫巨星李小龍,他在電影中飾演的角色,動人心絃,一聲“哈!打!”,一記飛踢,帥氣的身形,成為了永遠的經典。
縱然其英年早逝,亦有無數人記住了他的光輝。
在黃華寶的悉心教導之下,梁贊的詠春拳得到了更大的精進,與此同時,他擁有了很多的感悟和啓發。
不侷限於詠春拳,而是對武術一事。而梁贊的武術天賦也得到了黃華寶的肯定和認可,為了他日終成大器,
黃華寶將他推薦到了師祖嚴詠春的門下。當時的嚴詠春,儼然是高齡老人了,但老當益壯,顯得精神抖擻的。為了梁贊能夠學到詠春拳的精髓,嚴詠春將他留在身旁三年,把自己所有的看家本領一一教授給了他,其中就包括葉問後來所傳承的那套詠春拳。當然,
還有一套更加隱秘的拳法——偏身詠春。不過,關於偏身詠春的説法,並不統一。除卻師祖嚴詠春傳承之外,也有一種説法是梁贊先生為自己的徒弟王華三特意創造的。各種曲折,儼然難以推敲了。不過結合前後,到可以推測出另一種可能性。梁贊先生學成之後,四處闖蕩,後在年邁之時返回故鄉鶴山古勞,將詠春正身拳和詠春偏身拳也一同帶了回去。因其名聲,許多人慕名而來拜師學藝。
上文講到王華三傳承了偏身詠春拳,
並開始以弱制強,最終也算開闢了一條自己的道路。後來,他收了八個徒弟,其中便有“大轆振”之稱的馮振。為何這麼稱呼他呢?因為此人體魄健壯,身形魁梧。不過,這裏先聊一句偏身詠春的神秘之處,多年以來,鶴山古勞地區的偏身詠春都是父子相傳或者師徒相傳的方式,外人是很難有途徑去獲取的,這也是此拳法較少為人所知的原因之一。關於偏身詠春,有一句十分巧妙的形容,説此術法“不中看,卻中用”,淺顯談之,便是或許不夠好看,但足夠有威力。在玩拳之時,人就好像一個軸承,四處轉動,不斷的偏身,但此攻勢並未有所削減。從側面攻擊對手,
一般能夠達到四兩撥千斤的巧妙之力。可謂用最“花拳繡腿”的招數,最大程度的傷害敵人。馮振中年奔赴香港,晚年又回到了古勞。他在香港期間,開設醫館,推廣武術,也算過得不過。
只是落葉歸根,他終究無法割捨故土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