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講了什麼 陳寅恪的學生有哪些
《陳寅恪的最後20年》原版定稿於1995年,2010年經過第二次修訂,添加了許多為迎合21世紀思想觀念的內容,1996年一經出版,便萬人空巷,當時的人們對清華四大導師的生平有太多的好奇,在此之前,解放後的中國對文學的態度幾近殘忍,那麼解放至今,這些國學大師是如何堅持過來的,他們的思想是否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人們皆想從這本書中尋求答案。
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
該書的作者陸鍵東在數千卷陳寅恪資料的基礎上,還原了特殊時期下一位國學大師的悲劇結局,並且在其中刻畫了一副解放初期知識分子的眾生相,通過作者的筆端,我們瞭解到陳寅恪自身所發散的強大文化磁場,吸引着那段敏感時期的眾多優秀知識分子仍以他為標杆,“教授中的教授”並非謬讚,還是其所富含的學識與品格的真實寫照,在陳寅恪晚年生活中先後出場的陳序經、吳宓、梁方仲這些早已初露荷尖的學者,也有黃萱、冼玉清、高守真這些未能在學界站穩根基的名字,他們皆受到陳寅恪品格的影響與薰陶,在當時迷茫的一代中,能找到人生的指向燈。
因此《陳寅恪的最後20年》並非是陳寅恪個人的回憶錄,更是中國特殊時期對文化層面上造成的傷害,它是時代的產物更是結晶,其中包含了作者與作者所記錄的諸多學者的回憶與情感,是凝聚了幾代文學者精神的失樂園。
陳寅恪故事
陳寅恪的一生可以説是鑄造了多少的名譽,便承受了多少的磨難,他這一輩子時刻以家族為榮,揹負了家族與民族的使命,在其父親的影響下,輾轉於德國、瑞士,後又去了法國、美國,遊學13年,將中西方文化融會貫通,精通22種語言,在有限的時間裏儘可能多的掌握廣泛的學識。
陳寅恪故事
陳寅恪出身名門,其父陳三立不同其他傳統官宦之家相繼沒落的結局,一改家族官宦性質,專注於詩詞創作,成為清末“四公子”之一,且思想先進,不令其兒子走考取功名之路,而是在陳寅恪13歲時便將其與兄長一同送出國,前往日本深造。
早年的日本留學經歷,使得自小便打下堅實舊學傳統思想基礎的陳寅恪接觸了完全相反的西學文化,這無疑是一次打破陳規、煥然一新的嘗試。之後陳寅恪因病歸國,考入復旦公堂,這是一所新式學堂,陳寅恪為今後出國遊學做準備,在此掌握了德語、法語兩門語言,畢業之後,陳寅恪憑藉復旦公堂的文憑前往歐洲。
父親陳三立前往港口相送,對其殷殷囑咐,將救國圖強的大任寄予陳寅恪的肩上,這是陳氏一族兩代父輩的心願。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的22天,北平陷入被攻克的危機,陳三立已85歲高齡,體力羸弱的他在也回不到曾經在上海“一二八”抗戰時的熱血沸騰,老人家選擇了絕食,以報效祖國,五天後,陳三立在家國憂患中去世。陳寅恪在為父親守靈期間,立志為民族大業而治學。
陳寅恪一直以來都被冠譽為“教授中的教授”,他在清華研究院任職期間,每堂課都座無虛席,連朱自清、吳宓如此的知名教授都一堂不落的旁聽陳寅恪的課。而且眾多聞名而來的旁聽生從未失望過,皆是在其課堂上滿載而歸,受益匪淺。
陳寅恪的學生
當時,陳寅恪所在的清華研究院英才輩出,與陳寅恪齊稱為四大國學大師的另外三位皆是名滿天下的知名學者,王國維、趙元任、梁啓超,而且學院內的學生也是優中之選,要在當時頂級學者圈內站立腳跟是不容易的,更何況是做到令恃才傲物的青年學生信服認可更是難上加難,但一向治學嚴謹並且勤勉的陳寅恪做到了,他將自身所含的通世之才在課堂上展現的淋漓盡致,吸引了無數追崇者。為此,傅斯年曾評價陳寅恪“陳先生之學問,近三百年來無一人能及”。
陳寅恪晚年時期,望眼學界與其有同等學術造詣的人已是鳳毛麟角,那個時代對高深學術的追求也已嗤之以鼻,故而來聽陳寅恪講學的學生越來越少,之後便不再教授課業,轉而著書論作。
在這段雙眼不能及的艱辛歲月中,一為名叫黃萱的女同學自願為陳寅恪當助手,每天準時來陳寅恪的住所報道,為當時已雙目失明的陳寅恪翻閲典籍資料並且朗讀材料,謄錄書稿。日復一日,轉眼便堅持了14年之久,直到文革開始,她才被驅趕。而黃萱雖在之後的學界並未有所大的成就,但卻見證了陳寅恪重要著作完成的全過程,連陳寅恪在臨終時期也稱讚道黃萱是承襲其論述思想最為到位的學生。
陳寅恪作品
陳寅恪晚年從開堂布學轉為著書立作,將其畢生所學盡數傾注於史學研究之中,但當時,陳寅恪的眼疾已到了幾近失明的狀況,創作條件極為艱辛,在其妻子唐筲、學生黃萱的幫助下,日夜為其朗讀材料,並謄錄其所述,共整理了上萬卷的書稿,工程極其浩大。
陳寅恪作品
最艱辛的時期莫過於文革期間,陳寅恪與其妻子唐筲在造反派的刻意刁難與折磨之下,仍未放棄研究史學,只恨不過自己的身體狀態每況愈下,加之生活條件的惡劣,陳寅恪的一生都在學術研究中度過,臨終也未曾歇筆。
陳寅恪對於中國隋唐歷史的貢獻是難以泯滅的,他在幾乎沒有參考書籍的情況下,通過切身實地的考察,撰述了兩部舉世名作《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以及《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陳寅恪開創了屬於他的研究典範,在中古研究學中,注意到了對文化種族的關注與家族的關注,克服了眾多研究學者繞不開的課題。陳寅恪開創獨有的歷史剖析方法從禮儀、職官、刑律、音樂兵制、財政等歷史構成要素來分析隋唐制度,並且上溯到漢魏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中古歷史衍變的過程,並對唐代歷史作出了堪稱典範的論述。
陳寅恪所著的另一部作品《元白詩箋證稿》以論及元稹與白居易的詩作為主要內容,全書共八章,約十六萬字,該書特色為以詩證史,剖繭抽絲,愈辯愈明,從詩詞中所藴含的中唐世風、習俗、政治等諸多要素入手,窺得中唐社會的真實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