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萌主(個人原創,歡迎轉載分享)”
為減少中學生的課業負擔,國家教育部在
2018年發佈了《中學生減負措施》
,這一規定似乎減輕了中學生的壓力,
但教育的大風又刮向了幼兒園的娃
。
3到5歲的他們正是無憂無慮的年紀,享受父母親情的時候,卻承載了自己的未來,家長的寄託,
小小的身子,大大的書包
是他們目前最真實的寫照。
時至今日,孩子們不僅沒有減負 ,身上的壓力更大了,因為
“贏在起跑線上”的説法在中國的教育圈子大行其道
,在機構和名人的宣揚之下,似乎3歲的孩子就已經要在跑道上了。
哈佛教授坦言,這種教育“毒雞湯”正在毀掉孩子,家長要引起注意
哈佛大學教授伯頓·懷特
曾在節目中表達了對幼兒園孩子早教的看法。
孩子的大腦需要休息,需要時間來消化信息,建立通道,而大腦是一個特別耗能的器官,
如果專注技能太多,花在社會化和情緒發展的時間就少了
,早教機構通過通過某些強化訓練,會讓孩子看起來聰明,但其實這是早熟,
只是提前掌握了某些技能而已,卻沒有真正實現孩子的均衡發展。
然而在中國,為了孩子以後能夠超越他人,家長讓孩子早教,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就開始進行書本上知識的教學,但這真的有助於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嗎?這是值得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
幼兒園的孩子一定能贏在起跑線嗎?
央視主持撒貝寧説,孩子是不需要所謂“贏在起跑線”的,需要起跑線的是百米賽跑,而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馬拉松是不需要起跑線的,大家一起跑,誰堅持到最後誰是勝利者。
漫漫人生路,充滿了太多不確定因素,孩子的將來成功與否,不僅僅是取決於一個3歲時的起跑線,畢竟3歲領先也不能決定他30歲依然領先。
就像跑馬拉松一樣,在起點浪費了太多精力,導致在後來力不從心,孩子們的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
在3歲就開始學習,一直到人生的終點,持續的輸入會讓孩子產生厭學的行為,最終喪失起跑的優勢,導致在人生的馬拉松比賽中失敗,
因此早教的孩子們不一定會贏在起跑線,並且他們也不需要贏在起跑線。
過早的“起跑”正在把孩子們推向深淵
1)早教的孩子更容易與人發生摩擦,更容易犯罪
早教的孩子不注重人際交往,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情況,從而喪失了孩子學會處理人際關係的最佳機會。
導致以後來在社交中容易碰壁,跟更
容易和人發生摩擦,嚴重可能會走向犯罪道路
,而且早教的孩子
傾向於不結婚
。
2)造成孩子家長攀比的心理
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是所有家長最欣慰的事情,也是家長最驕傲的事情,孩子的優秀不僅是家長最關心的事情,也是家長之間攀比的“資本”。
孩子越優秀,
受到的讚美越多,越能滿足家長的虛榮心,對孩子的“壓榨”就越厲害,
最終導致家長的攀比心理越發厲害。
3)磨滅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在幼時會有很多問題,就像
移動的十萬個為什麼
,但
早教功利性的教育已經讓孩子失去好奇的想法
,在他們看來只要早教能滿足父母的要求,老師的提問就是自己工作完成的時刻,不會再有探索欲。
4)抑制孩子更高層次的思考
3到五歲的孩子自立能力都還未建立起來,就被要求去學習一些超出自己認知的事物,孩子的大腦就會習慣性地適應早教的模式,形成低層次的記憶,久而久之,很難脱離這種框架,轉向高層次的思考。
家長不要過於心急,
愛因斯坦3歲才開口説話,也沒有影響他成為一個天才,
世界上也沒有那麼多的天賦異稟,
讓孩子健康成長是最好的結果,大家支持小編的想法嗎?
歡迎留言分享交流。
ps:本文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